2018学年第二学期天河区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19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2.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签题卡各颞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一并交回。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5分)一、(4小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忏.(chàn)悔凛.(lǐnɡ)冽默契.(qì)诲.(huì)人不倦B.吞噬.(shì)校.(xiào)对)拖沓.(tā)怏.(yànɡ)怏不乐C.屏.(pínɡ)障呜咽.(yè)侮.(wǔ)辱鲜(xiǎn)为人知D.毋.(wù)宁修葺.(qì)粗拙.(zhuó)气冲斗.(dóu)牛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书写和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平时做事情过于锋芒必露....,很容易招致别人的不满,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B.在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上,同学们表演的小品滑稽幽默,大家都忍俊不禁....。C.他的烤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昨天因食品问题亏了一大笔,真是祸不单行....。D.“低头族”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手中的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这篇科技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B.一个人能否成为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能培养阅读兴趣。C.演出结束后,舞者们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还萦绕在观众的耳边。D.《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4.阅读《骆驼祥子》的选段,完成下列题目(6分)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的闭上了。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似乎是听见了一些声响,说不清;可是又睁开了眼。(1)依次填入上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黑暗与心接成一气②忽然心中一动,像想起了一些什么③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④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A.④①③②B.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D.③④②①(2)选段多次出现了“黑暗”依次,请说说这个词语在选段中的含义有哪些。(3分)二、(1小题,10分)5.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B.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C.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草本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非。(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3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②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③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4分)不少诗人的诗歌在写景抒情的同时会蕴含哲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蕴含着“绝境中孕育着希望”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5分)三、(4小题,13分)(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3小题,10分)(甲)《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爽玩焉。予谓药,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芙蕖》(节选)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dài)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进署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③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迨:及,等到。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蕖:荷花。6.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河中石兽》)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蓬中结实,亭亭..独立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8.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乙文则通过对荷花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甲文写了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乙文写了荷花的叶、茎、花、蓬、藕等方面,突出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C.甲文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借莲花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则主要运用间接描写的手法来描写荷花、抒发情感。D、甲文接照概述爱花史、描绘莲花、品评诸花的写作思路来行文;乙文按照荷花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写作思路来行文。(二)古诗鉴赏(1小题,3分)(甲)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两首诗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四、(9小题,32分)(一)课内文段阅读(4小题,11分)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回答文后问题。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支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窝,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链接资料:父亲和丰先生编这十二册课本的时候,我已经进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琐事,我还能想起一些来。父亲写的课文,尤其是歌谣,有些我还能背诵;丰先生绘的插图,我还记得一些轮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把这两句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那天,初小一年级生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一节选自《开明国语课本》的序,作者为叶圣陶之子叶至善10.选文第①段写了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借吕叔湘先生的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和恳切。B.借吕叔湘先生的经历,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认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C.借吕叔湘先生的经历,表现叶圣陶先生对工作的严谨,令人敬重。D.借吕叔湘先生的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11.第④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1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①在表达上的好处。(3分)①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②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还是送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