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一、分析文段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记叙文的阅读考点中明确规定:“语言品味,首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在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结合具体语境赖分析他的特点及含义。对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结合特定语句,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和其它特殊含义)(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定词语的特殊含义;(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4)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5)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废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停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看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量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想夜里那样高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选自《萧红散文》)1、文章结尾两段加点的“站”“停”两词用的非常传神,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分析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1)关键句的类型A、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首尾处的概括性强,有提挈文或段、揭示中心意思的中心句、文眼句或主旨句(一般是抒情议论的句子)。B、起总领、过渡、照应的结构句。C、有言外之意和多重含义的句子。D、能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情景的描写句等。E、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句。(2)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在内容上的作用:A、点明全文(段落)的中心、主旨。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B、总结全文、归纳中心。如文章的总结句。C、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章中描写环境的句子。D、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渡句、伏笔句。E、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2、在结构上的作用:A、线索作用,贯穿全文。B、总领全文,引出下文。C、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为下文做好铺垫。D、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照应。(3)解题方法与技巧A、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文中的句子都是为表现内容(主旨)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把握住了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的理解文意。B、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子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记叙描写类的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透析这样的语句,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C、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D、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去把握。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写作的产物。因此,结合作者写作时特定背景来理解句子,是体会句子中深层含义的一条重要途径。E、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写作思路去分析。有些句子的内涵较为丰富,需要仔细体会,弄清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在联系,对理解文章帮助很大。F、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作用)进行分析理解。(4)题型模式1、选文第...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文章开头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作答。3、文章结尾句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大医仁心周大新3/8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天呐,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今年2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孟超做手术。我心中想的是: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随后,走进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威武,真实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你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眼见为实。一个近90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功。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吴老的统计资料,仅2010年,他就主刀完成手术196台。他主攻肝脏外科以来,已主刀完成14000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7000多天。换算一下,是得连续工作20年呀!接下来,我就特别想弄明白:他,吴孟超,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为何还要让自己如此辛苦?为何不歇息歇息,享享晚年之乐?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的岗位是手术台,只有在手术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才舒服,才痛快;再说,做手术时,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时说说话,聊聊天,我很开心;还有一条,我们外科医生要想多带出好学生,必须上手术台;最后,是有好多病人希望我亲自给他们主刀,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只要我还能干,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幸福……一个90高龄的老人!一个罕见的老人!4/8文中说吴孟超“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又说“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这互相矛盾吗?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演练母亲的病友名单朱成玉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