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消费增长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提高我国消费增长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效力甚微。因此分析制约国内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因素,寻找提高消费增长率的途径,提高消费增长率,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消费增长率;制约因素;对策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力甚微。2000—2005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由21.7%增长至38.1%,对GDP的拉动由1.8个百分点增长到3.9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14.45%增长到25.8%,对GDP的拉动由1.2个百分点增长到2.6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由63.8%下降至36.1%,对GDP的拉动由5.4个百分点降至3.7个百分点,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必须提高消费增长率,充分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形成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好格局。一、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的因素消费增长率是消费增长额与消费基数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即:P=△Z0/Z。其中P表示消费增长率;△Z0表示消费增长额;Z表示消费基数。消费增长率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增长率、公共消费增长率、对外消费增长率和个人消费增长率;也可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增长率和生活资料消费增长率;总消费中有总消费增长率,它是总的消费增长额与消费基数的比率。消费增长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首先,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再生产中的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状态。生产量是消费量的函数。怎样求得生产量(用N表示)这个函数,需要到消费领域去寻找有关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包括消费基数、平均消费增长率和预计消费时间(用t表示)。我们将消费时间以年作单位,若t=1,那么N=z+(z×P);若t1,那么可以用公式N=Z·(1+P1)求得。可见,经济要健康、有序发展,宏观调控要切实、准确和有效,就要依赖消费增长率这个经济指标。其次,总消费增长率,特别是个人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最能鲜明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再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使然,社会主义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应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总趋势(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年度或某一方面消费水平下降的现象)。消费增长率是表明这个总趋势最恰当、最适合的经济指标。目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1.居民收人差距拉大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东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收入差距的拉大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近年来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几乎没有提高或提高的幅度很小。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导致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低收入阶层虽然边际消费倾向高,但由于无购买能力而满足不了消费愿望,从而导致整体消费需求提高的困难。其二,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尽管近几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居民消费出现了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但这仅是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拉力不集中,难以形成全局性、持续性和有带动力的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2.失业人数增多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是681万人、770万人、800万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屡创新高。到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2%,突破了4%的警戒线。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统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因此上述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其一,失业人员只反映登记者,未登记者反映不出来。其二,只反映显性失业,隐性失业反映不出来。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集体和民营企业职工下岗问题也难以反映出来。加之全国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2010年之前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扣除退休者还有近千万人需要再就业。其三,只反映城镇,农村失业问题反映不出来。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08亩。全国1.3亿公顷耕地,却有5亿农村劳动力和近3亿农业劳动力来经营。按现有生产条件来衡量,容纳1亿劳动力较为适当。因此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2/3,即2亿人左右。2005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4272亿人,农村私营企业从业人员0.2366亿人,农村的个体经营者0.2133亿人。但近几年,农村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下降,失业人员增多。尽管现在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超过1亿人,但从城乡平衡的角度衡量,为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需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每年转移500-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目前乃至将来,严峻的失业问题必然制约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长,从而成为影响消费增长率提高的主要障碍。3.储蓄率居高不下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自2001年至2005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分别为73762.4亿元、86910.6亿元、103617.3亿元、119555.4亿元、141051亿元,年增长额分别为9457.6亿元、13233.2亿元、16631.6亿元、15929.4亿元、21496.8亿元。居民储蓄率高达40%。导致高储蓄率的原因很多:其一,中国居民的收入现金流不稳定,工作环境变化大。其二,中国居民收入虽然在快速增加,但是居民间收入差距在拉大,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在逐渐降低。其三,居民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的增大和不确定性,是制约短期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企业(下岗分流)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和“教育产业化(上学收费)”改革等。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前景不稳定的预期,使得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其四,中华民族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意识,强调前一代对后一代的责任感,包括财产的传承,在当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条件下,也成为制约当代人即期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储蓄率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4.农民购买力不足,消费水平低下由于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1989年、1997年、2004年、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374元、5160元、9422元、1049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分别是602元、2090元、2936元、325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分别由2.28倍、2.47倍、3.12倍扩大到3.22倍。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导致其消费性支出增长缓慢。1989年、1997年、2004年、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是1211元、4186元、7182元、794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是535元、1617元、2185元、255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分别由2.26倍、2.59倍扩大到3.29倍和3.11倍。1989年、1997年、2004年、2005年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4.5%、46.6%、37.7%降至36.7%,而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这4年分别是54.8%、55.1%、47.2%、45.5%。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于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限制了耐用消费品的正常需求。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家用电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分别是95.51%、90.7%、134.8%、41.52%、137%,而农村家庭的普及率仅分别为40.2%、20.1%、84%、2.1%、50.2%,这大大低于同一收入水平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至少落后十年。这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试想,若仅此家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居民的水平,就可有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若5年完成,平均每年为2000亿元;加上乘数效应,则每年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5000亿元以上,可使国民经济增长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二、提高我国消费增长率的对策1.强化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应本着灵活、平稳的原则,既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又要激活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有效需求水平,促进消费增长率的提高。具体讲,其一,应将总量调控的政策和结构调控的政策结合起来,侧重强化结构调控。吸取过去宏观调控采取一刀切的不合理做法,针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方面,对不同产业和企业区别对待。未来国内消费增长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效率,使社会有限的资金倾斜投向经济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和产品上。尤其是在农业和农产品领域,应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确保广大农村居民增收。另一方面,对不同地区也要区别对待。对东南沿海地区要适度放慢发展速度,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民族地区,应采取振兴、鼓励等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能力。其二,应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货币政策应适度紧缩,财政政策应适度扩张。财政支出规模不应降得过多、过快,而财政收入应采取受益于民的政策。在1994年从包税制转为分税制以及2004年税制调整和改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采取减税政策。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居民和企业手中可支配的收入增大,购买力增强,需求就会增大,消费增长率水平就会提高。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