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本节内容概述】本节内容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入门课,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精美的图画,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利用化学的欲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题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组织学生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化学、了解化学的激情。2.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态度。【重点和难点】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教学准备】多媒体、氢氧化钠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神奇的化学”字样的纸(表面为白纸)。【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试管展示A、B两种无色液体)请大家猜测,如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A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B液体(AgNO3溶液)。]2(在同学们惊讶的表情中)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试管展示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乙:我的节目叫“清水变红酒”,可是也不能喝!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试管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也不能吃的。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啫喱水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神奇的化学”字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神奇的化学”。二、教学新课1.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有关化学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针对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本1—2页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3.播放多媒体简单介绍化学的发展史(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学科。(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可循。(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4.组织活动(1)小组竞赛3①列举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②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③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展示图片①印度漏油事件造成孟买海岸污染。②一些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巴士,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③泰国首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④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⑤工业废料“红尘”滚滚。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化学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初步了解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板书设计】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教学反思】4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单元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在化学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获取化学知识也起着先导的作用。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使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特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化学,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使学生开始初步接触化学实验,感受实验,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分。难点物质化学变化的特征,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教学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5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教学新课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1-1(2)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师:实验1-1(1)、1-1(2)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我们日常看到的冰融化成水,瓷碗打碎等都是物理变化。[演示]实验1-1(3)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讲述]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1(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过一会儿用手触摸一下试管外壁(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师: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讲述]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1(3)、1—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结论]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小结]变化和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易、会、可以、6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3.实践活动[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板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教学反思】7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教学新课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2、[实验]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点燃蜡烛时: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8(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