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属小学唐晓俐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研究是由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林明主持的安徽省2005年度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5】1号,课题编号JG05141)。课题在2005年3月正式开题,通过论证后正式启动。前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探索,后期主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评价,取得了研究成果。对照开题报告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验评价一、课题提出背景:(一)新形势下学校再发展需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特色,就缺乏生机和活力,特色教育是我校的一大亮点。我校自1995年以来本着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为目标,一直以兴趣小组和专长班的形式开设诸多的学校特色课程,如:微机、奥数、英语口语、故事、古诗欣赏、科技制作、剪纸、刺绣、缝纫、礼品包装、舞蹈、国际象棋……同时还有学校特色活动,如:校园吉尼斯、大课间活动、安塞腰鼓、信息素养培养等等,为我校“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建设学校课程”的课题研究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发展遇到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就“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行了论证: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我校特色,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适逢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给学校更大的灵活性,为我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我们受课改启发和专家指点,决定结合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为支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着陆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我们理解为:一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研究的课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具有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课程具有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二、课题预期目标:1、探索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艺体综合活动课的活动要求、实施原则、操作模式,编订教师指导用书;对主题综合活动课做出较为科学的界定,初步探索出主题综合活动课的目标体系、主题系列及多元评价方式。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3、通过实验,更新教师观念,建立课程意识,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展现教师教育智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4、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一)课题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创设适宜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实现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校本课程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开设的课程。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要重视书本知识,但是也从来认为知识最深厚的根源乃在于实践之中。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这是现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3、《课程改革实验标准》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优化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地建构各学科课程资源的结构,形成了资源开发主体、条件、途径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力求达到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使学科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软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实现学科课程的终极价值——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为了使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自主地提出了教学四活原则,即:把教材用“活”;把知识学“活”;把方法用“活”;把过程盘“活”。四、课题的实践方法:1、文献资料法:亦称历史研究法或文献资料研究法。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各种类型的研究课题都需要采用的方法,并且都是每个课题本身在选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与研究总结阶段都必须应用的方法。根据文献资料的构成形式.通常可分为文字资料.文物资料,声像资料三大类。2、实践调查法:实验调查法也称试验调查法,就是实验者按照一定实验假设、通过改变某些实验环境的时间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极其发展规律的调查。实验调查的一般程序是,以实验假设为起点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对实验对象前检测——通过实验激发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实验对象后检测---通过对前检测和后检测的对比对实验效果做出评价。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4、经验总结法:教育研究活动的一种类型或称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与纯理论研究相对而言的,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五、实验策略:1、整合策略,即:整合教学素材,深化教学内容。教材虽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块学习的土壤,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作为教师就应把教材作为教学素材去看待,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来走进我们的实际生活,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需要迈近,达到走出教材、深化教材、跳出教材的目标,从而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整合教学素材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四方面:考虑学科内容及特点;关注教材上内容的呈现方式;思考教学设计;设想课堂使用情况。2、生成策略,即:捕捉动态生成,优化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作为教师就应善于保护和捕捉这些资源,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留心学生的反馈,及时抓住学生的奇思妙想,捕捉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并恰如其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同时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情感。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四会:一会判断选择这些资源,课堂上信息量非常丰富,教师们学会了在40分钟内在师生交互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二会“回应”不同声音,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学会了根据学生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课时计划,不断积累实践智慧。三会延伸和拓展课程资源,面对课堂上动态性的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在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教师把这些资源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爱学、乐思的积极情感。四会善待学生的错误,实践使我们感到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错误,教师要善待,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发现真理,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同时也丰富着教学实践智慧。可见,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只有融进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才得以真正实现。3、和谐策略,即:和谐师生关系,挖掘潜在资源。在特别关注三维目标达成的今天,我们逐渐认识到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动态的、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教学资源。实践使我们感到,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就无法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知的方面来看,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而从情的方面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都是具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理解和尊重。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自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平等的交流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来自课堂和老师,很多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积累,只要我们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孩子们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更加喜爱学习。六、研究的操作流程(一)建立课题组为了使本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机构,由多年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曾主持过国家级、市区级等科研课题研究的中学高级教师、芜湖市学术委员林明校长为本课题主要负责人,由唐晓俐、谢文霞、王安平、方刚、王伟、陈璐等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的老师为课题小组的主要研究人员,这使课题研究的完成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成文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实验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在芜湖市课题调研会议上通过,让全校全体成员明确目的和要求,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深入学习,提高素质围绕本课题,我们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学习,统一了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具体职责的分工安排,使得课题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支持又独立工作,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克服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提供了保证,使得课题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一批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四)纳入常规,落到实处。每学期开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都会结合上一阶段的研究结果制定学期实验计划,组织各个教研组围绕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教研,推荐优秀教师进行实验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教导处统一检查上课质量,定期检查备课笔记;学期结束进行学期实验总结交流。校本课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了解学生上课的情况,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和科研管理,学校以教育科研为载体,通过承担科研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要求老师上课前必须查阅大量资料、精心备课、制作网页等课件,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经常与任课老师一起学习讨论本课程的宗旨,一起说课、备课,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的质量,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的正常运作。以2006—2007(一)学期为例,围绕评价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与评价》学校每个班级自由申报一个基本特色课程,由班主任聘请一位有相应专长的课任教师进行授课,共开展了校本特色课程26个基础班,在此基础上学校凝炼学校长期以来具有特色的几个课程,组织教师合作编写了《信息素养》、《国际象棋》、《拉丁舞》、《安塞腰鼓》校本教材实验本(第一版)。由学校聘请相关教师进行选拔学生与基本特色课程进行同时授课,学校相应组织人员对这特色实验课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展开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意见的征集的多种形式,为后续的第二版教材修订与完善打下基础。26个基础班经过一个学期课程实验实施,其中《少儿围棋》、《少儿书法》两本教材在实验教师努力下也初具雏形。(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在开发实验过程中,必须依靠任课教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