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主讲人: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现场翻译:马君美(一)我非常高兴给各位介绍巴珠仁波切的大作《普贤上师言教》。在座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一部非常详细的加行的教授。这次我会把《普贤上师言教》全部的口传都完成。因为这本书本身非常详尽非常深奥,我会从中取一些精要部分跟大家讲解。为什么我这次会讲这本书有两个理由,最重要的理由是在藏传佛教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授叫口传——隆,口传的传承在现在这个时代慢慢的在消亡之中。像我们这些现代人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耐性。为了要维系口传的传统,这次想把整本的口传全部传给各位。口传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佛教徒都是跟从一种正确的见地——因、缘、结果。我们所谓的修道,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正确的因和缘,以致让你可以得到成佛的结果。因、缘、结果为什么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运作呢,因为他们之间有相当的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把因、缘、果中间结上正确的缘非常重要。就算你今天要煮一颗蛋,正确的因缘也必须要联系在一起,如果因和缘没有正确联系起来,这颗煮出来的蛋也未必是你所期望的。所以结这个缘是要求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上头的。所以当我口传整本书给你的时候,实际上你就是结了和写这本书创始者的一个因缘。尤其这本书,是由吉美嘉威纽固把他的上师吉美林巴的教授写下来,他有两个最主要的学生,其中巴珠仁波切又把他老师吉美嘉威纽固的教授完整的写下来。如果你会藏文你就会知道《普贤上师言教》是用非常美妙的地方方言写的。在那个时代并没有mp3等录音装置,任何人听到都可以当做听到当时大师的亲自的教授。吉美林巴主要的来源是他的老师隆钦巴……最终让你联系到普贤王如来。这个书的书名本身就有很多种解释的办法。巴珠仁波切说这本书全部都是他的老师吉美嘉威纽固亲口讲的。这个教授从吉美林巴,吉美嘉威纽固,巴珠仁波切,敦珠仁波切,宗萨仁波切,再传到你的耳朵里。这次教授的形式是,任何地方我想到什么,知道什么,就解释给你听,其他时间你就听这个口传。这个书的名字里面最前面是大圆满,如果你问我你这次教的是大圆满么?我会非常有信心的回答你说,是的,我是教大圆满。大圆满就像眼球一样。如果你拿在手里,那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如果你放开,你会看到所有的东西。如果你要抓着眼球,只要两个手指就把它抓住了。如果你放开,你却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多到这些信息你自己都没有办法去处理的程度。大圆满是绝对简单的一个东西,其实不止大圆满,佛的任何圣义谛的教授都是绝对简单的。因为它这么简单,所以我们一开始想要描述它,就把它的简单性给毁掉了。有点像中国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超越一切的思想,各种表达的方式,一切的语言,文字,各种征象。在以往,中国、印度任何有关圣义谛的教授都是非常简单的,不止佛教是这样。下面讲的这个,可能有佛教徒先入为主的观念,大圆满的教授非常简单,但又完完全全对复杂性敞开自己,所以大圆满并不会因为自己简单而把自己完全孤立起来,会把简单性和复杂非常完美的调和在一起。所以你会听到,藏传的某个修法不需要修持就可以证得佛果。这种讲法对还没准备好的人来说,一听到这种说法就会觉得我什么都不需要修,因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的话就可以成佛,你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这种孤立是很不舒服的,这种孤立就像坐牢一样,孤立你自己,把你自己锁在了一个什么都不做的概念里,把钥匙自己吞掉了。也没有备份,你就困在这种状况里,这种情况你也没有办法真正享受它,如果你很希望从这种状况里跑出来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又去大便里找里面有没有你的钥匙。那样做其实蛮复杂的。我知道很多人非常痛爱大圆满这些字句和方法,从某个程度讲,我蛮赞赏这个态度,一方面来说,我非常赞赏这些人被大圆满所谓什么都不做吸引过去。但是偶尔被这种什么都不做吸引一下是一个状态,但是你能够把什么都不做的见地都运用在每一个状况每一个时间,这完全是另一档事儿了。因为我们有非常强烈的串习要“做什么”,所以我们第一个需要得到“我们不想再做什么”的这一种心态。否则的话,就像你所拥有的佛教的、哲学的书,偶尔从书架上拿下来看看,给你一种哲学式的答案,这会给你一种满足,但这并不表示你改变了,你只是觉得满意了。你还是原来那个你,这种道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最先发展出你希望什么事都不做,为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对“我们想要做些什么”的态度有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总是想要搅和在“我要做什么”的状态里的过错是什么。如果我们总结一句精华的话,《普贤上师言教》是非常有系统的,非常详细的,一步一步教导你,第一,对“你想要做什么”的想法产生一种非常不舒服,想要离开的感觉。最终让你发展出希望什么都不做的感觉。为了要这次的口传和教授,我要提醒各位两个发心,你的发心必须是非常广大的。这个“大”是真正的大,大到你不能想象,例如你想要有一个计划,想要建一个天梯通到天上,一般的人没有办法发这样的大心,一般的人只能希望能征服世界,脸书上有一百万粉丝,比比尔盖茨富有七倍,这就是最大最大的心了。这其实是非常小的心,但其实达到它也非常困难,几乎没有办法达成。多半我们希望有个不错的家庭,银行里有点存款,就这样的目标也很难实现。我们的发心要非常非常大,这就是我们说的菩提心,要让一切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众生都能够解脱。就算你只想把你家里的某一个人变得更好,我们都知道需要多少精力时间,甚至五十年都做不到。而这边我们不止让他快乐,而是让他成佛,不是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都成佛。这是非常大的发心。所以任何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听教授、点灯、供花,都要为了这个目的来做。如果你问我,我这么大的发心有什么用处呢?大概只是修心吧?当然,这是一个修心的方便法门。但比这个还要大的多。正因为你有这样很大的发心,你已经开始慢慢习惯无量的空性,也就是没有边际的空性。总而言之,我们考虑一下,所有众生,这个“所有”是什么意思?对有的人来说,三个就算所有,一个就算所有,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成百上千还不够,这对于一个大圣的行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除了这部分以外,巴珠仁波切还讲到三种殊胜。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尤其是善行,第一,做的时候要有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解脱。当你做这个善行,比如你听这个教授的时候,经常提醒你自己,这个善行幻象的层面,至少提醒你自己,无论你做的善行是什么,这个善行都像是梦,像海市蜃楼一样。这种想法非常重要,几乎像我们做的善行的防卫机制。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当我们生气,比如别人踩到你的脚趾,或者别人妨碍了我们的修持的时候,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你就比较容易避免遇到这样的状况成为你的障碍。至少你不会因为这个事情就把自己弄的越来越发火。很多时候当我们做所谓好的事情,我们会不自觉已经让我们增加了骄慢,因为我们是出于好心、慈悲,这让我们骄慢起来了而不自觉。所以如果你记得这一点,既是你用最好的发心在做这些善行,在圣义谛里,这些都是幻象,所以你有这样的认识,别的打扰你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为了增加这样的功德,要做回向。这是第一个发心,三种殊胜。第二种发心是金刚乘的发心。也许你想令所有众生都解脱都成佛是大的不得了的工作,这怎么可能达到呢?生命这么短,家里还有账单等着付,我们生活在以“花费”为导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让你不断的花,不断的用,所以想到这些,你会觉得不要想什么让众生解脱了,我自己怎么解脱?这个时候我们说到金刚乘的发心在这个时候就用得上。我们讲的两种广大,刚才讲的是大圣的发心的广大,这里讲的是金刚乘的方便的广大。这是再一次修持我们态度的方式,对你自己的态度,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发现没有,我们自己的本性都是佛。要具备这种态度非常重要。因为一知道这一点,就立刻就打开了你成佛的可能性,不管你现在多么顽固,多么糟糕,多么的情绪化或者烦恼,只要你了解到这一点,这个可能性立刻就打开了。给教授的这个人跟普贤王如来无二不别。这个地方也不是平凡的地方,而是所有持名所在的地方。我们如果具备这种态度,把给予教法看做普贤王如来,把接受教法的所有人都看做持名,这个地方就是坛城,用这种态度,即使闻法你只听到一个字,这一个字也能消掉你百万生的罪业。所以现在有了前面这个态度,你应该这样想,我来接受这样的口传,经过前面这种书提到的持名,最终联系到普贤王如来。在那里坐直,听着口传的声音,如果你听的时候,你想起家里有什么事情,昨天什么事儿谈到什么,今晚什么事儿,这些思想产生了。你就看着这些思想,既不要想把它丢掉,但是也不用加上别的东西,就用这种态度来听口传。如果你真的很认真的想要寻求解脱的话,我要特别强调,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追求解脱,多半的时候如果你向自己内心去看的话,我们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满足,或者说是让你觉得比较舒坦的状态。假如你自己去看我们内心追寻的这种安适和满足,其实也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仔细想想,基本上我们很在意的是我们这一生的生活,或者轮回里的生活。要真正不在意现在的生活或者轮回里的生活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习惯说,这一生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自己想想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赞扬的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们都忘了。如果你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别人的赞赏其实一点用的都没有。不能拿来吃,也不能存到银行去,也不能换成钞票。我们到底怎么学到这样的习惯我们都忘了,但我们却很难去掉这个习惯,英语说你很难教一条老狗一些新把戏。所以我们经常要问问自己,你真的想成佛吗?如果你真的想成佛,那你就要开始学习什么样的事情不来打扰、不来干扰修道。在这个教授里就有讲到有各种听教授时的态度是错误的。这些不正确的态度,比如没有仔细听,或者听的时候没有记下来,其中各种的过失里,最大的过失是你心里有很多染污。就算你来听教授,你也不应该抱着下面这种态度来听:听了这个教授,我会变得更有学问,成为一个学者,或者我会听闻到更的这类事情。不应该抱着的态度来听。我们的态度并不是来这里收集知识,你所收集的知识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要这种目的下来收集和运用它才行。这个教法本身、这个偈颂写的怎么样,佛法在讲什么……这些对于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抱着这种增加知识的态度来听法,本身就是一种染污,就好像是把甘露,倒在一个非常脏的容器里。如果你抱着我希望成为一个学者的态度来听法,别的烦恼非常容易就进入你里面来。估计是两种烦恼,一个是骄慢,另外一个是嫉妒。因为你开始看的角度就是错的,所以你会看到这种教授本身就有很多错误。你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情况和别人来比较,产生嫉妒。就算是听教授本身也要有正确的发心。比较正确的态度是佛在经中讲过,接受教授的时候自己要把自己看做一个病人,你去医生那里并没有“我好的很”的那种骄慢,如果你有这种态度就没有去看医生的目的了。接受教授的时候,要认为我生病了,我很衰弱,我自己都站不好了,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控制,认为佛法是药,老师是医生,要用这种态度听法,听口传。如果我们真的是寻求成佛之路的话,要把我们的心转向佛法。我们最先要感谢我们现在所处的人身的状态,并不是只要你是人,你就是修持佛法的很好的法器,你必须身为人,同时具有某种特质。比如米勒日巴碰到一些猎人,说,我原来以为得到人身非常殊胜难得,但是看到你们,我想不是这样的。为了修持佛法人类需要的特质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你真的拥有这样的特质你就真的不应该浪费掉。可能我们没有,巴珠仁波切在书中说的,我们要好好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特质。这种特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看它。其中一个是你对于轮回的荣耀有一种真的非常不舒服的感觉,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特质。印度街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很痛苦,看到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要为她三岁弟弟的妈妈时,你的心会碎掉。她到处乞讨,希望得到一分两分钱,任何人都会以为她的出离心一定特别坚固,但其实她没有出离心。她非常忙碌于下一餐要怎么弄到。不管去偷去骗,她也要弄到。她当然痛苦,但她对于她的生命没有觉得不对,她只想着下一餐怎么弄到。同样在这个城市,一个非常富裕的一个家族,有钱到不能想象,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去上过最好的学校,他们最近到我这里说他们对这种生活厌恶到极点,家里人觉得他们很奇怪,为什么要这么感觉。这个家族发现儿子女儿老是到我那里去,他们就很聪明,老是贿赂我,你庙里有没有什么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