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KPI及KSF设计方案(仅供评估专家参考)一、使用说明1、KPI(KeyPerformanceIndication)即主要业绩指标(或主要表现指标)。2、KSF(KeySuccessFactor)即关键成功因素(或关键影响因素)。3、“果—因—效”逻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最后两列,即“建议重点考察内容”和“数据库相应编号”是主要业绩指标(“果”);第二、三两列即“关键评估要素”和“说明”是关键影响因素(“因”);第一列即“主要评估指标”是“效”。但三者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要把分别涉及理念、组织、机制、队伍、过程管理、资源配置、监督评价等多方面的信息连结起来加以考察、判断,才真正符合“果—因—效”逻辑。4、评估专家要进一步熟悉高职教育的理论,理解新评估方案的内涵,掌握采集平台的使用,结合工作实践与经验,用好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现场考察调查,以探究被评学校取得主要业绩的原因。5、以本方案为参考,评估专家提出各自负责主要评估指标部分的KPI—KSF设计方案,真正抓住“主要”和“关键”,以体现不同学校的环境差异、个性差异、目标差异。二、设计思路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高[2008]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所展示的与主要评估指标相关的数据结果(显性或隐性)为依据;以数据转换(自然数据、平均数据、纵横比较、数据群分析)为手段,以“果→因→效”为逻辑,最终确定主要表现指标(KPI)和关键影响因素(KSF),从而对各主要评估指标作出价值判断。三、七个主要评估指标的KPI与KSF设计第一小组:主要负责考察“领导作用”、“实践教学”、“社会评价”(一)领导作用关键评估要素主要表现指标(KPI)关键影响因素(KSF)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1.符合学校类别的主体专业数/学校设置专业数(1.1;7.1)2.停招专业数/学校设置专业数(7.1;7.6)3.年各专业实际报到数/年各专业计划招生数(7.6)4.报考学生数小于招生计划数的专业数/学校设置专业数(1.3)5.年各专业就业率和全校就业率(7.6.2;9.2;10.5)1.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2.市场调研3.资源配置、专业建设与改革4.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1.2办学目标与定位1.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专业设置数(1.3)2.当年社会技术培训人次/在校生数(7.3)3.高职在校生数:中职在校生数:三校生数:3+2在校生数(1.3)1.领导能力与办学思路2.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指导思想3.社会服务理念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1.日常教学经费(5.2)/年学校总支出(5.2)2.师资建设项目金额(5.2)/专任教师数(6.1)3.奖助额度(8.8)4.合作企业数(7.5)/专业数(7.1)5.学校领导联系学生(2.2)1.学校领导的重视2.教学经费投入3.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与水平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5.管理制度与管理队伍1.4校园稳定1.基本办学条件(3.1)2.辅导员专职队伍结构及生师比(8.3)3.心理辅导及安全教育相关课程(7.2)4.教学管理制度(校外实习管理-安全教育、购买保险等)(8.1)1.平安校园相关制度1.学生管理队伍及心理辅导措施3.信息渠道(对话、接待日、联络等制度与实施)4.民主办学(教代会、职代会、校务公开)5.学生安全教育(二)实践教学关键评估要素主要表现指标(KPI)关键影响因素(KSF)4.1顶岗实习1.顶岗实习的专业数/专业总数(7.4;1.3)2.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专业数/全院的专业总数(7.4;1.3)3.顶岗实习企业是否发放学生实习补贴(4.2)4.顶岗实习单位录用毕业生比例(7.4)1.学校校企合作机制2.学校顶岗实习的相关制度及运行机制3.顶岗实习的经费保障4.人才培养方案对顶岗实习的要求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1.各专业实践课总学时/教学总学时(7.2)2.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核心课程总课时的比例(7.2)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门数(7.2)5.B类和C类课程中精品课程的比例(7.2)1.校企合作深度与机制2.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3.课程建设规划及运行4.教师课程设计及运用校内外资源的能力。4.3教学管理1.实践教学相关的管理制度(8.1)2.校外兼职教师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情况(6.3.2;7.2)3.校内专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情况(4.2)1.学院有关领导现代高职教育理念2.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3.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能力4.4实践教学条件1.校内生均实践基地建筑面积(10.1)2.生均仪器设备值(4.1)3.校内实训基地生均年原材料费用(4.1)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年接待学生量,其中,年接受半年定岗实习学生数(4.2)5.日常教学经费中用于实训耗材经费(5.2)6.日常教学经费中用于实习专项经费(5.2)7.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及就业情况(7.4,7.5)8.合作企业当年对学校(准捐赠)设备总值(7.5;9.3)1.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及实施2.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机制3.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机制4.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机制5.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针对性和覆盖面4.5双证书获取1.考证专业覆盖率:考证专业数(7.3)/专业总数(1.3.1)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7.3)3.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数(4.3)4.鉴定工种数(7.3)1.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2.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吻合度3.校内鉴定站对社会开放程度(三)社会评价关键评估要素主要表现指标(KPI)关键影响因素(KSF)7.1生源1.新生报到率(9.1)2.分专业报到率(7.6.1)1.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2.学校的综合竞争力3.学校声誉4.招生工作机制创新5.师资力量7.2就业1.九月份及年底就业率(9.2)2.九月份及年底分专业就业率(7.6.2)3.顶岗实习与录用比例(7.4)1.学校在行业及区域内的声誉2.专业设置合理性及特色3.人才培养的质量4.就业工作机制创新7.3社会服务1.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7.5)2.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7.5)3.学校为企业年培训员工数(7.5)4.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数(7.5)5.具有社会兼职的教师数量及横向科研课题经费(6.1)6.技能鉴定工种数和专业覆盖率(4.3;7.3)1.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赢机制2.学校和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3.教师社会兼职制度及承担科研课题政策4.校企合作深、广度分析第二小组:主要负责考察专业剖析(包括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一)课程建设关键评估要素主要表现指标(KPI)关键影响因素(KSF)3.1课程内容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7.2)/专业课程总数2.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7.3)3.C、B、A类课程的比例(C类课程数/课程总数、B类课程数/课程总数、A类课程数/课程总数)(7.2)4.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7.2)5.顶岗实习之后被录用毕业生比例数(7.4)1.校企合作深度2.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企业积极性3.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4.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3.2教学方法手段1.生均实践场所占有面积(10.1)2.一体化教室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1)3.多媒体教室数量/教室总数(3.1)4.主要授课地点(7.2)5.主要授课方式(7.2)6.考试/考核主要方法(7.2)1.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2.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3.学校鼓励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政策3.3主讲教师1.基础性课程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6.1)2.兼职教师数/教师总数(10.2)3.双师素质教师/专任教师数(10.1)4.聘请兼职教师经费/日常教学经费(5.2)1.师资培养建设力度2.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3.校企合作深度3.4教学资料1.选用高职高专近三年出版教材课程数/课程总数(7.2)2.校企合作年共同开发教材数(种)(7.5)3.生均图书册数(10.1)1.任课教师对本专业教材开发建设了解程度2.学校对教材选用、开发的规定3.学校对图书及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二)特色专业建设主要表现指标(KPI)关键影响因素(KSF)1.专业设置(1)批准设置时间及首次招生时间(7.1)(2)本专业在校生人数、专业群在校生人数、学院在校生总数(7.1)(3)是否是重点专业(级别)(7.1)(1)专业建设规划(主体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含市场需求调研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校企合作(1)企业投资捐赠额度/全校企业投资捐赠总额度(7.5)(2)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门数(7.2)(3)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7.5)(4)从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数(6.3.1)(5)合作企业订单培养学生数/本专业学生总数(7.5)(6)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数/本专业毕业生数(7.5)(7)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就业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数(4.2)1.校企合作理念、途径、办法等创新2.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资金保障及机制建设情况3.课程建设(1)校级以上各级精品课程门数/学院校级以上各级精品课程总数(7.2)(2)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门数(7.2)(3)在实训场所或一体化教室授课门数/必修课程总门数(7.2)(4)核心课程考核主要方式(7.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专业课程建设规划(3)专业课程建设理念、模式、方法等创新(4)课程建设政策与管理制度(5)课程改革经费投入4.师资队伍(1)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本专业教师总数(6.1)(2)本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培训)人数/本专业教师总数(6.1.3)(3)本专业教师主持教改课题数/全校教改课题总数(6.1)(4)本专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6.1)(5)本专业兼职教师人数及工作量(6.3)(1)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模式、方法等创新(2)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含团队、专业带头、骨干、青年教师培养工程)(3)兼职教师管理与考核制度(4)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5)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与评价制度5.实践教学(1)半年及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本专业毕业生总数(7.4)(2)本专业实训基地使用的人时数/本专业学生总数(4.1)(3)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数(8.1)(4)本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7.3)(1)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理念、模式、方法创新(2)实践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3)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与运行6.社会服务(1)为企业和社会培训人次数(7.5)(2)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年收入(7.5)(3)承担横向课题或开发专利数量(6.1.3)(4)实训室对社会开放人时数(4.1)(1)校企合作理念、体制与机制(2)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及项目资金7.社会评价(1)本专业报到率(7.1)(2)本专业就业率(7.6)(1)专业建设的历史与社会的认同(2)人才培养的质量(3)招生、就业的激励政策第三小组:主要负责考察“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一)师资队伍关键评估要素主要表现指标(KPI)关键影响因素(KSF)2.1专任教师1.专任教师比例=专任教师数/教师总数(6.1;6.2;6.3;6.4)2.生师比=(折合)四类在校生数/四类教师总数(1.3;6.1;6.2;6.3;6.4)。其中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非专任教师折算人数。3.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双师素质专业专任教师数/专业专任教师数(6.1)4.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6.1)5.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6.1)6.40岁以下专任教师比例=40岁以下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6.1,10.2)7.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专任教师承担教学时数/学年总教学时数(6.1、7.2)8.专任教师平均课时量=专任教师总课时数/专任教师数(6.1、7.2)9.学年专任教师人均获奖项目数=学年专任教师获奖项目数(含精品课程)/专任教师数(6.1、6.3)10.师资建设费比例=师资建设经费/学校教学经费总支出(5.2)1.学校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