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二节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二、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它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结构。它的作用涉及教师以什么样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学生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安排等。二、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中国、希腊和埃及流行。1、概念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授时其余学生复习或做作业。2、优缺点优点:教师能够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教师所教学生的数量有限。(二)班级授课1、概念及其发展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指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吧一定数量的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首次做了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二)班级授课2、基本特征(1)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人数一般在40——50人,随着小班化的发展,人数下降到40人以下。(2)教学内容统一和固定教师一般都要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执行。(二)班级授课2、基本特征(3)教学进度以“课”为单位计算是以学期和学科为依据分出的具体教学单位。(4)“课”的时间比较固定一节课的时间通常在40分钟左右,小学也实行35分钟一节课,还有20分钟的微课或两节、三节连堂的大课。(二)班级授课3、优越性与局限性(1)优越性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一对多的教学,各门学科均按照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从时空来看,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系统地学习,掌握知识体系。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负责管理和教导班级的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二)班级授课3、优越性与局限性(1)优越性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学生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互助,共同探讨问题。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从不同学科的教师那里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得到良好的教育。(二)班级授课3、优越性与局限性(2)局限性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制约。通常学生在教室里主要是听老师讲课、记笔记,做作业,相对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在教学进度一定的情况下,教师主要花时间用于讲课,学生之间讨论等机会有限。(二)班级授课3、优越性与局限性(2)局限性第三,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主要面向全班学生,课堂上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都是考虑整个班级的情况,统一性较强,灵活性不够。(二)班级授课4、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专门安排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帮助。教师主要通过答疑、解释等活动指导学生在作业,课堂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可以安排课内和课外的时间。从内容区分可以分出两大类:教材复习和预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课堂学习遇到的疑难问题,例如不懂的、有探究兴趣的。(二)班级授课4、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2)现场教学是指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大致分出两大类:一种是组织学生到有关的现场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另一种是组织学生到现场学习与某种实践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书本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环境更加真实,具有不同于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班级授课5、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它是指教师把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内交替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作业交替进行,适合在教师缺乏的经济落后地区采用。(三)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能力或成绩分成不同的班级或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类型: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打破传统的年龄分班,按照学生的单科成绩或主课/各科总成绩分班,形成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在保留传统年龄分班的基础上在按照学生的单科成绩编组的形式。(三)分组教学优点:更切合学生的水平,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成长。缺点:教师等资源的分配向好班倾斜;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氛围,对差班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如何鉴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仍然是一个难题,成绩只是一个方面。(三)分组教学注意事项:1、充分了解学生。除了在能力和成绩,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道德情感、兴趣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了解。2、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适合特定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三)分组教学注意事项:3、保证教学秩序。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并存,要考虑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在教学进度和作业布置上要区别对待。4、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需要在了解学生、备课上多下功夫。(四)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它废除传统的班级授课,教科书和学科限制,通过单元活动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和负责学习活动。(五)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1920年提出。它废除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室和教科书,学生进入相应学科的作业室,根据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自学和独立作业,教师负责与学生按月制定教学计划,指定参考书和其他资料,学生有疑问时辅导和答疑,完成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六)特朗普制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19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又称为“灵活课时制”,它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大班是听教师讲授,小班是分出小组讨论、研讨教师授课的内容和疑问,个别指导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三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第二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二、常用的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二、常用的教学方法(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1、探究—研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多年研究和实践之后提出的,适合科学教育。2、纲要信号教学前苏联沙塔洛夫在30年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纲要信号是通过不同符号组成的图表,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3、暗示教学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罗夫70年代初首创的,他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4、非指导性教学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态度、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对待学生,不注重知识教学的固定步骤和技术。(二)中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定义: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类型: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讲述,是指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一般多用于于人文学科的教学。讲解,是指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说明、论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一般多运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二)中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读,是指教师把讲述、讲解与阅读教材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适合于语文、外语、数理化等多个科目。讲演,是指教师以报告的形式长时间段地、系统地讲授的一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大学的教学。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优缺点:有利于教师短时间内传授系统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突出重点、难点的同时保证系统性和全面性,知识的获得和思想的提高并重。第二,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自觉地领悟知识,掌握技能。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声音高低、速度快慢要适中,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谈话法又称为问答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法和启发谈话法。复习谈话法旨在通过系列问题的问答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深化已学的知识技能。启发谈话法旨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新知识。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谈话法基本要求:第一,准备问题和谈话计划。对问题的难易、提问的顺序和过渡,时间长短都要在课前安排好。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引起思维的兴奋,有一定的挑战性。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谈话法基本要求:第三,善于启发诱导。对于学生做出的回答要有回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寻求更好的答案,一步一步地获得新知。第四,做好归纳、总结。最好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纠正错误的认识,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和科学。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理解,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解基础,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基本要求: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制定讨论的规则让学生熟悉、遵守。第二,讨论中启发诱导。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作出回应和交流,教师注意防止学生偏离讨论的主题,可能的话参与学生的讨论。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基本要求:第三,结束时做好小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先作点评,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能够做的话就让学生独立总结讨论的结果,视情况决定是否发表个人的观点。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4)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独立程度分为三类:指导性阅读,半独立性阅读,独立性阅读。指导性阅读又有预习和复习的阅读指导,课堂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目的是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组织交流阅读心得,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4)读书指导法基本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手段(直观教具)分为三类:实物、模型、图片等静态教具,幻灯、电影、视频等动态教具,身体的动作作为示范性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和立体化的技术提升演示的效果。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基本要求:第一,明确演示目的。是培养观察力还是获取新知,演示时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看什么、怎么看都需要明确。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选择适当的教具,演示要符合规范,演示物要清晰和精确,让学生的观察活动能持续进行下去。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基本要求:第三,学生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结合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现象,概括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第四,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控制好环境中可能影响演示的意外情况,避免出现降低演示效果的事件。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2)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进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考察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和总结性参观。基本要求: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第二,参观时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