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明朝时期的财政•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明代经济的发展,着重掌握明代的黄册和鱼鳞册的制定,一条鞭法的创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外,对矿监的横行,土地兼并和田赋加派的危害也要熟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明朝时期财政制度的改革与田赋的第七大变化。•本章的难点是明朝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背景对本期及后世财政的影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平民出身,安徽凤阳人,朱元璋17岁时,家乡发生严重灾害和瘟疫,到皇觉寺当了一名和尚,两个月和尚后,到外面流浪七年,受白莲教宣传的影响。1351年参加红巾军,1356年打过长江占据了南京,自称吴国公,接受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1364年改称吴王,1366年反叛。于1368年建都南京,期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太祖统一全国至崇祯皇帝自缢景山,明朝共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余年(公元1368—1644年)。它是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的时代,在封建母体内已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胚胎。第一节明代初期的财政一、明代初期的财政措施1、移民垦荒;2、把屯田作为一项强国政策;3、兴修水利;4、提倡种植经济作物;5、扶植工商业;6、减轻赋税。二、政治措施奖励廉洁严惩贪官污吏与蒙古族、色目族通婚,进行同化,消除外患。三、明初的赋税制度1、黄册和鱼鳞册黄册是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的户口登记簿册,以户为主,因册面为黄色,故称其为黄册;鱼鳞册与黄册不同,黄册以户为主,鱼鳞册以土地为主。黄册是清查户口的结果,鱼鳞册则是丈量土地的结果。2、田赋:明初的田赋制度原则上沿袭唐代两税法,但又有徭役负担。即有田有丁,丁有役,税率十取一,按亩计征,分夏秋两季交清。3、徭役(1)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2)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3)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第二节明中期的财政改革一、张居正改革的原因1、赋役加重;2、土地急剧集中;3、人民逃亡;4、财政制度的弊端存在;5、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发展。二、赋税制度的改革1、一条鞭法的内容核心是:赋役合一,按亩征税,以银交纳,简化手续。2、积极意义平均了赋税和徭役,减轻了一般农民的负担,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一条鞭法整顿和简化了赋役制度,减轻了对人民的骚扰;由对人课税转为对物课税,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对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作用。3、不足之处是一次不彻底的赋役制度改革,丝毫没有触动明代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剥削;不能保证封建国家不加重农民负担。第三节明代后期的财政一、明后期的税收1、盐专卖:明代对食盐实行国家专卖制度,采取多种制度,如开中法、计口配盐法、商专卖等;2、茶专卖:明代茶分为官茶和商茶两种,对茶实行国家专卖。3、工商杂税:分为关税、矿税、酒税、渔税、关市税等。二、万历年间的矿监、税监万历年间,矿监、税监遍布全国,随处作恶。三、明末的土地兼并和田赋加派1、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发达,人民逃税献田;2、田赋加派,如辽饷、缴饷、练饷等。第四节明代财政支出明朝财政支出最大的有三项:即军费、俸饷与政府冗费。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财政入不敷出。一、皇室支出:主要包括俸禄支出、生活费、营建宫殿与陵园费用;二、军费支出:随着武器的进步,种类的增多,明代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三、俸饷支出:明代国家费用中,最大的支出是俸饷,有实物货币两种;四、水利事业费:包括防御黄河水患,整理漕运,开凿河渠等;五、冶炼织造与外贸海运费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六、学校科举费用:明朝科举的经费,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费用,仅科举一项,数目就很大。第五节明代财政管理一、明朝的财政机构明开国之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下统六部。中央财政机关是户部,户部下分民部、度支部、金部、仓部。明代的地方财政机构,省设宣布政使司掌管省的民政、户口、钱粮。省以下的府和县,也相应设机构主管府县的财政工作。二、财务行政管理制度1、漕运制度:漕运在明朝粮食运送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时断时续。2、盐务管理:明朝在全国所有产盐区分别设置盐课司,每一盐场出场时,按引课税。3、会计制度:明代户部汇总全国财政收支进呈皇帝;4、明朝货币制度:明朝通行的钱币为制钱和旧钱。为了保证钞法的推行,明朝规定在各地设置行用库,以调换烂钞,钞法日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