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6),奥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发表了《癔症研究》◆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1908年,在奥地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大会◆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1939年,在伦敦逝世(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地形说人格结构说本能说(动机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心理地形说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preconscious):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潜意识(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心理地形说检查作用意识前意识压抑力上升潜意识(conscious)(preconscious)(unconscious)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示意图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构”)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心理和人格结构图现实原则至善原则稽查作用快乐原则自我超我本我(ego)(superego)(id)本能说(动机理论)本能(instinct)是一种经常以动机力量的方式起作用的内部驱力或冲动。根源性目的性对象性动力性本能的四个特点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egoinstinct)和性本能(sexualinstinct)。晚期,弗洛伊德又将本能改为:生的本能(life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instinct)。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generouszone)。时期年龄特征口腔期出生~1岁半快乐来源于口腔动作,如吮吸、咀嚼等。肛门期1岁半~3岁半快乐来源于排泄带来的满足,要训练儿童大小便的规则性。崇拜性器官期3岁~6岁快乐来源于性器官的满足,认识到性别不同,出现恋父和恋母情结。潜伏期6岁~12岁快乐来源于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生殖期12岁~成年快乐来源于两性关系建立。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贡献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局限性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二)埃里克森简介◎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1.艾里克森认为,儿童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2.艾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3.艾里克森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发展的可能性。4.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0~2岁)信任感怀疑感第二阶段(2~4岁)第三阶段(4~7岁)第四阶段(7~12岁)自主感羞怯感主动感内疚勤奋感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同一感同一混乱感第六阶段(18~25岁)第七阶段(25~50岁)第八阶段(老年期)亲密感孤独感繁殖感停滞感完善感失望感(三)对艾里克森的评价⊙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观是二维发展观。⊙坚持人格发展“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的观点。⊙受到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忽视人的理智作用。返回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发展论述评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1900年,获福尔满大学硕士学位。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915年,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9年,出版《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系统阐明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二)华生的心理发展观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指出,情绪是遗传的模式反应(patternreaction)。出生乳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关于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条件反射的实验(一)斯金纳简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二)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操作条件作用强调儿童的外部行为。►强调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控制儿童自身的反应。►仅对可测量的经历和行为做机能分析。►采用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的方法。(三)对斯金纳的简评۞否认意识,使心理学机械化。۞忽视脑的支配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取得与自然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各种客观的方法,彻底废除内省法。۞教育万能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班杜拉(A.Bandura,1925~)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代表作《社会学习与模仿》。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心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与米勒和多拉德(E.Miller&J.Dollard)的《社会学习与模仿》一书强调模仿在获得社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1953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1986年,出版《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相互作用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观察学习的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相互作用理论个体的内部认知、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行为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认知在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调节理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很重要。它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使观察者注意榜样的行为,强化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对班杜拉的的评价综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观点,强调儿童的人格是行为、个人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中获得的,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人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其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认为人的一切人格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观点有片面性。所强调的认知因素的作用缺乏实验的依据。贡献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局限性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抹煞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自然现象,陷入了还原主义。返回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皮亚杰生平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一)皮亚杰生平简介◎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物理环境平衡过程社会环境成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认知特点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根本的自身中心化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如看到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物体永存性(objectpermanence)。认知特点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还不能形成正确概念没有运算的可逆性和守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特点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认知特点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有能力处理假设,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他东西,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将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方法皮亚杰综合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创造出一种临床法(clinicalmethod),即研究者和儿童在半自然交往中向儿童提出一些活动任务,让他们看一些实物或向他们提出一些特定问题,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三)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积累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大量资料,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现了辩证法的提点。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割裂了动作与现实的关系,表象、概念与知觉的关系,又违反了辨证唯物论。忽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返回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简介二、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维果斯基简介◎维果斯基(Lev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世纪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期,提出并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31年撰写了《思维和言语》及《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62年,由维果斯基、鲁利亚和列昂捷夫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诞生。■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心理发展的实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儿童心理学主要观点所谓是指,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工具①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即物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