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252319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毕生发展心理学概述一、(一)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由出生到老死这一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二、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人物等)1、产生的背景:1)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发展2)先进科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3)研究方法的突破——普莱尔的观察、实验、测验【萌芽——1882年之前(准备)】2、诞生: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3、儿童心理学自诞生开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到一战: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如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比纳等。该阶段为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分化和发展时期: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等。如皮亚杰、格塞尔、瓦龙等。3)二战后,西方儿童心理学演变和增新时期:新的研究内容、新的研究方法(二)从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1、霍尔将儿童心理的研究年龄扩大到18岁:(1904)《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1922)《衰老,人的后半生》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中年危机、老年心理及临终心理3、发展心理学著作问世:何林渥斯(1930)《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第一部);古德伊洛弗(1935)《发展心理学》(科学性和系统性超过何林渥斯)第二章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力必多心理发展动力;1.人格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的,在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内化的道德规范,其机能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其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至善原则”。2.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7岁)潜伏期(7岁-青春期)青春期(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2岁)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2.自主对羞怯与怀疑(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主动对内疚(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4.勤奋对自卑(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6.亲密对孤独(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繁殖对停滞(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完善对绝望(老年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比较:EricksonFreud人性无所谓善或恶,在两极间人性恶强调自我强调本我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将个体置于母亲-儿童-父亲三者的关系中一生发展五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关键期强调早期经验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操作条件,反射强化(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攻击塑料人的实验)替代强化是观察者自己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认知行为主义:三元交互作用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环境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化也可以获得新行为,但能否将获得的新行为表现出来,取决于强化的作用。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儿童能够将这些自己直接经历的结果、观察榜样经历的结果、为自己设立的结果整合起来,得出行动的一般原则。这样不仅能控制现实行为,而且能制定未来的计划和目标。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改变着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观念和人格。三、皮亚杰学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一)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图式主体已有的结构——心理的机能结构,图式即动作或思维的结构或组织。同化和顺应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加强和丰富原有的图式叫做同化。顺应是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以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过程。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间的平衡(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指机体的生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必要非充分条件。物理环境:物体经验(来自客体本身),数学逻辑经验2(从动作过程中来,辨别动作中相互协调的结果)社会环境: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的传递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平衡过程(三)智慧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特点)1、关于心理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即正由于认知结构具有不同水平,儿童智慧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且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所以阶段具有普遍性。每一阶段都是后一阶段形成所必须的前提。各个阶段不是互不联系、静止割裂的,而是连续发展、互相重叠的。2、感知运动阶段的主要特点:利用感知动作来认识世界,建立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前概念分阶段(2-4岁):象征思维,思维自我中心化,泛灵论,传导式推理;直觉思维分阶段(4-7岁):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无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性-滞差(水平滞差和垂直滞差),可逆性,整体性,思维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四)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方法: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儿童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即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四、维列鲁学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一)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二)心理发展的实质(三)维果斯基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最近发展区思想: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三章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功能:综合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心理发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性原则(心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因此研究心理时要多方面考虑)、教育性原则(不能进行损害个体身心健康的研究)、生态化原则(强调在真实自然中研究心理发展规律)、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二、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一)横向设计:同一时间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横向设计的优点:1.及时有效;2.易处理,只要抽样有代表性,把每个年龄的被试的特性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发展趋势;3.节省人力、物力横向设计的缺点:1.同一时间得来的资料是人为联结起来的,不是自然发展的产物;2.“横断谬误”——依年龄差异的资料去回答一个包含随时间变化的问题,把“世代变迁”引发的变化与年龄发展引发的变化混淆在一起(二)纵向设计(追踪设计、发生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相同被试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有系统、定期的研究。纵向设计优点:排除发展趋势的人为性,可以比较系统地描述人类某种心理特性的发展,揭示心理发展的转折点纵向设计缺点:1.费时长,被试容易流失2.重复测量影响测量效果3.难以排除“世代变迁”因素的影响4.收效慢,耗资大(三)群组序列设计(纵向序列设计、聚合交叉研究):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结合起来群组序列设计的优点:1.用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测量,就可分析个体某一心理特征较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2.减少了重复测量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3.减少被试流失的机会4.降低了研究费用5.可以研究重复测量的发展趋势是否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相同群组序列设计的缺点:可能导致从不同群体中得到的信息不足以提供完整的发展曲线模型的信息(四)微观发生设计:连续观察行为从发生到稳定的变化过程。微观发生设计的优点:可收集到关于变化的精细信息,可说明定量、定性和变化的条件微观发生设计的缺点:(1)观察代价大、费用高,实行复杂;(2)复杂的数据统计分析三、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选择课题的原则:进取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意义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前沿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二)科学取样要注意:代表性和随机性:明确抽样总体,保证样本中各类成员的比例,样本大小;选择正确的取样的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这里仅实验法)(一)实验法定义:在有控制、较为严密的程序内,通过操纵和控制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揭示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二)研究逻辑:因变量的变化受制于自变量、干扰变量和个体变量等方面的综合变化的结果,通过控制、消除和平衡无关变量,只允许自变量变化,就可以判明它对因变量的影响,揭示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三)类型: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第四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心理发展动因的讨论(代表人物,观点比较)p104一因素说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高尔顿霍尔詹森彪勒格式塔弗洛伊德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华生二因素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将两者视为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施太伦武德沃斯格赛尔存在问题:没有进一步揭示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本质关系,没有看到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个体本身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其实质是调和论。相互作用说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皮亚杰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与生理成熟动因(苯丙酮尿症)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动力设备和生物前提。生理成熟(机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上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机体发育所达到的水平)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使心理发展处于一种准备状态。生理成熟会影响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它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不同。行为遗传学是一门探讨基因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交互作用的学科。行为遗传学可以分为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定量遗传学主要通过家谱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寄养研究来区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分子遗传学就是要确定心理发展和心理病理的特定基因。(二)环境与教育动因(机构综合症)环境可以将遗传和生理成熟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性质、内容和水平。三、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五章胎儿期及新生儿的发展(选择填空)一、胚胎发育的三个阶段:(一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