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精炼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精炼版绪论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第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优良传统。第二,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第三,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第四,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传播的历史知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唐--中国报纸的起源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唐朝说被公认。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公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唐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意义: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的新闻事业: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三、小报—非法民报小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内容:未经发布的官员任免信息和臣僚奏章、时事性政治材料等。产生原因:邸报的内容和发行受到严厉控制,民众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小报应运而生。但一出生就受到查禁。被禁原因: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有些内容涉及朝廷机密。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的新闻色彩远比邸报浓厚,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如宋高宗绍兴7年,御使胡铨写了一份奏疏,请求“斩秦桧以谢天下”,邸报不登,而小报全文照发。小报的意义: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打破了封建官报的垄断局面,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2明代:民间报房的出现——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标志《万历邸钞》万历年间的邸报抄件。起始于万历元年(1573),止于万历45年(1617)《天变邸钞》专门报道明熹宗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所谓“天变”就是发生在北京内城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邸抄》对这次灾异的报道,具体详实,涉及面广,采访了不少目击者和当事人,在写法上非常类似现代新闻的“倒金字塔”。可能出自民间报房,临时发刊。《急选报》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出版于北京明万历8年(1580年)4月22日。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清代:提塘报房和提塘小报、民间报房与《京报》、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提塘报房:清初提塘官们为了工作方便,自行设立的报房,属于半官方机构。提塘小报:提塘官们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又叫“小抄”,被视为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盛行于顺、康、雍、乾四朝,乾隆以后被禁止。提塘小报在康熙末年就受到限制,原因是: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漏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刊发了严重不实的消息;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处罚非常严厉,直至杀头。何遇恩、邵南山捏造小抄被处斩。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因办报而获罪被杀的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两个人。乾隆中叶以后开始出现大量的民间报房:公慎堂为最早,聚兴报房的历史最长。清代有名号可查的报房有10多家。北京民间报房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为“京报房”。从事报房工作的多为山东人。《京报》的基本情况:1.《京报》有了封面和报头。一般以“京报”两个字和报房的字号作为报头。有的《京报》还在报头上加印了图案。2.因为多用黄色连史纸作封面,故又有“黄皮京报”之称。3.刊期较为固定—日刊,书册形式。4.主要内容来自官报:宫门钞、上谕和章奏,时有社会新闻的报道。5.《京报》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对新闻的传播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6.报房《京报》以盈利为目的,每月报费约为1两2钱。出版后由报贩直接送给订户。7.清末各报房《京报》的总发行数大约在10000份左右。8.《京报》一直出版到清朝末年。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各省的提塘除发送官文书和官报外,也自行设立报馆,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各省会还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他们有的贩运或翻印《京报》,有的抄卖或刻卖单页小报,藉以牟利和维持生活,成为专业化的新闻工作者。辕门抄: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其内容除上谕、督抚衙门牌示外,还刊有大量有关省内官员任免、请假、销假、丁忧、起复、出差和省籍京官的升黜、省内候补官员的月考期等方面的信息。主要有抄报人自己探访得来。复习思考题:为什么说宋代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1、出现了朝廷官报──邸报2、出现了民办报纸──小报3、出现了新闻审查制度──定本34、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报纸(雕版印刷始于隋朝)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年12月于广州创办人:马礼逊(基督教新教派中国传教第一人)、米怜创办形式: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刷,免费发送创办的意义:《察世俗》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发史的第一页,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由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主编:郭士立;创办时间:1833.8.-1838.10出版地:广州;创办形式:中国书式,雕版印刷,中文月刊基本情况:1.内容:有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显示了与《察世俗》的继承关系,语言、文风、封面都带有《察世俗》的痕迹。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2.意义: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新闻之最:1841年1月发表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刊物后期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这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中文近代报刊。特点:①栏目比较固定,首设新闻栏,开始刊登社会新闻,以国际新闻为多,但绝大部分是假的;②首设言论栏,每期必有,且置于首页;③重视文学作品的刊发,诗歌、辞赋、散文都有;④首创在篇末加编者按的作法;⑤明显的侵略性,直接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服务。《蜜蜂华报》创办时间:1822年9月12日创办意义:这是澳门、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号称中国第一报。它具有带动效应,是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重要一环.创办人:立宪党首领巴波沙亲自创办,性质:是立宪党人的政府机关报,纯粹的政治报纸。二、《德臣报》《孖剌报》《字林西报》《德臣报》:创办时间:1845年2月创办人:英商肖锐德和德臣创办创办形式:初为周刊、后为日报4创办的意义: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创办时间:1857年10月创刊,1941年停刊(84年),创办人: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因所刊评论被判罪,莫罗继任主编。意义:该报敢于揭露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是香港历史上影响很大的报纸。1857年11月出版中文附刊《香港船头货价纸》,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后改为《香港中外新报》,70年代又改为《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由广东人伍廷芳、黄胜等编辑。《字林西报》前身是《北华捷报》,创办人、地点:英国商人奚安门在上海创办,创办时间:1850年8月3日出版形式:商业周报。1864年《字林西报》成为独立日报,《北华捷报》成了它的星期副刊—子报胜过母报。意义:它是上海第一家外文报刊。该报重视新闻。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受到中外人士注意。该报言论常常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和其他时政问题发表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政府的立场,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有“英国官报”之称。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101年)、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现完整保存在上海。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教会新报》)《格致汇编》《遐迩贯珍》:(1853-1856)这是香港出版的、也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开中文报刊之先河:铅活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评价:《遐迩贯珍》总体上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还是比较客观的。它曾连续报道太平天国的情况,至今被史学家视为珍贵史料。首创: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还曾登载新闻图片,也是中文报刊首创。《六合丛谈》(1857-1859)英国伦敦教会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主编:伟烈亚力,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该刊除宗教内容外,还有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等。墨海书馆:1843年由麦都思主持成立,他圈地建房,建基督教堂,设立华英书院,那一带后来就叫麦家圈。墨海书馆率先有了铅印设备。有好事者作了一首竹枝词形容其笨重印刷机: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煞老牛浑未解,不耕禾垄耕书田。王韬曾在此参与翻译、编辑工作,时间长达13年,为他以后独立办报积累了经验。《万国公报》影响最大。它由宗教性报刊转变为非宗教性报刊的过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万国公报》其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主编:林乐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以宗教内容为主,销量最高只有三千来份。洋务运动兴起后开始增加非宗教内容,扩大教外报道。1874年9月,彻底抛掉“教会”牌子,改称《万国公报》。在内容方面,以时政评论、科学知识为主,并选录一周的《京报》,刊载商贸行情,而宗教内容退居其次。1883年7月,该报因林乐知忙于创办中西书院而停刊。5停刊6年之后,1889年2月《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机关报复刊。复刊后,一方面着力介绍西方文明;另一方面更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此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在甲午战争和维新变法期间,大量发表评论中国时局的文章,不遗余力鼓吹变法,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了很大影响,发行量由二三千份猛增至近4万份。最高达5万多份。读者极为广泛,连光绪皇帝也订阅了全套《万国公报》。日本天皇与其内阁官员也是热心读者,由上海的日本领事馆长期订购转寄。基本情况:《万国公报》出版时间先后长达40年,在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它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林乐知也因此而著名。除林乐知外,它的主要撰稿人还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它的作者,除一大批传教士外,还有包括王韬、郑观应、孙中山等在内的5百多名中国人。康有为不但是它的读者,还曾经参加了该报在1894年举办的征文。他们创办的刊物开始也叫《万国公报》。几个月后,李提摩太提出抗议,始改名为《中外纪闻》。四、《申报》《新闻报》《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创办人:由英国商人美查同伍华德、普莱尔、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美查将报名定为《申江新报》(简称《申报》)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意义:,《申报》的创办,打破了《上海新报》独家经营的格局。呈现出近代报纸比较完备的形态,确立了“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办报模式。《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一是十分重视言论。二是改革新闻报道。三是重视广告,并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把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副业。1876年3月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瀛寰画报》为中国画报之祖《申报》有个版面,专门刊登笔记、诗文、竹枝词等文艺作品,这为后来报纸副刊之滥觞。意义:《申报》的创办使中国新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