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一、开展企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转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广大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企业必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企业发展更加注重战略性;正确处理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使企业发展更加注重持续性;正确处理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使企业发展更加注重协调性;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使企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性,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重庆市企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是运用企业科学发展观思想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对重庆市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科学、完整的评价。从而规范企业行为,从源头抓好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问题,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处理,从而增强企业的预测能力和预警能力,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明确当前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识别影响企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寻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企业顺应时代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此外,科学的研究和评价企业科学发展能力有利于政府综合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监管工作。二、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与述评(一)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与述评企业绩效评价是在现代公司制度诞生以后,为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而提出来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应用历经成本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战略绩效评价,最终演进到了多维综合评价阶段。1、成本绩效评价阶段1911年,美国人哈瑞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着重于标准成本的核算和成本差异分析,由被动的事后反馈系统变为事前预算和事中成本控制,因此有利于成本控制和管理。在此时期,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2、财务绩效评价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进入了财务绩效评价阶段。其中典型代表重要有:(1)亚历山大·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论著中提出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款/应收账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等7项指标;(2)美国杜邦公司以投资报酬率(ROI)为核心的杜邦财务系统;(3)80年代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业绩等8项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3、战略绩效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考虑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发展,如何顺应环境及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成为绩效评价体系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1)EVA绩效评价系统1991年,美国一家咨询公司StemStewart发明了EVA(经济增加值),它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1997年,美国学者Jeffry又提出了REVA(RefinedEconomicValueAdded),即修正的经济增加值的概念;随后又有学者提出了MVA(Market6ValueAdded),即市场价值增值的概念EVA尽管仍然是一个财务计量评价体系,但是在计算企业的资本成本时,EVA不仅考虑负债资本的成本,而且考虑了一直被忽略的权益资本成本,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还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关注长期价值的创造,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2)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Norton)于1992年提出。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客户导向、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的绩效,代表着企业经营理念从价值增值到核心能力培植转变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超越会计的、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绩评价制度。当然,平衡计分卡在受到国外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和推广的同时,也遭受到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是多个指标之间的权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是四个方面指标的量化联系并不是很清晰。(3)绩效三棱镜绩效三棱镜是英国克然费尔德大学管理学院AndyNeedly等教授和安德森咨询公司AndersenConsluting的合作研究成果。绩效三棱镜的上下两方面分别是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和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三个侧面分别是战略、过程和能力。绩效多棱柱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度来考虑目标和战略,以及对于整个经营过程的改进要求,这一点是业绩多棱体对于平衡计分卡的突破,但该模式没有进一步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什么机制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及战略相联系,使业绩相关者分析对于业绩评价的影响还不能落到实处。并且这一模式更多地集中于业绩改进,而无法通过指标设计与其他业绩评价的环节相配合发挥其激励作用。(二)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与述评1、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绩效评价。新中国成立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一套以产量和产值为中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开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收入、利润等开始引入到绩效评价指标中,但任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的特征。该阶段的考核评价主导思想是以实物产量为主。2、《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3年7月财政部发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组成,分别为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3、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这套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对原有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大幅修订,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但是只片面强调短期财务指标,而缺少评价企业成长性的指标。4、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不利于其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为此,1999年6月1日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原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项目内容,通过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对企业效绩进行层层深入分析,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对这四项内容的评价则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计32项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标志着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和理论在我国的初步确立。2002年,财政部等部委在总结评价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由28个指标构成,使其更具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5、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2006年12月29日,国资委公布实施《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根据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央企的综合绩效将被划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类。财务绩效的评价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4个方面,分别有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以使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引人注目的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了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八个方面,央企是否有重大创新、吸纳就业状况、资源节约状况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都纳入评价中来,更加全面也更具操作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启示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来看,绩效评价开始逐步地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呈现出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相结合,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以及环境绩效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但现有的这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还有一定的区别与差距:其一是国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是站在政府的立场来评价企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偏重于政府管理要求,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也忽略了企业的其他利益主体的需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评价系统,各方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角度获得更多、更关键的有关企业绩效的信息,这有助于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其二是没有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现有的指标体系大多重视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数量和权重都很少,缺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仅将企业作为一个单纯的投入产出系统,没有考虑节约资源、促进企业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的问题,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全面的反映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企业改变传过去单纯追求利润的片面认识,在上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上,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企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指向标,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三、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其在党的思想史上具有伟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决定将其正式载入党章。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其行为的转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企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销售和利润增长的片面认识,根据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要求,改变原有的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认为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是“好”而不是“快”,指出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很多企业片面的求快求大,而忽略了发展的质量,企业应当转变这种速度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将扩张的步伐从外延转向内涵,打造质量效益型企业。质量效益型即在发展过程追求“快”的同时,更加关注“好”,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优秀品牌的构建。质量效益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将企业发展的基点放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以质量求效益,以效益促发展,既符合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客户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根本要求,因而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质量效益型把质量经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注重树立“大质量”观,培育质量文化,追求质量领先、卓越。注重实施“用户满意工程”、“企业名牌战略”,突出“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成本管理”。注重从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出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实际效益为前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狠下功夫。质量效益型将提高效益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目标,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将其视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注重转变利润模式,以利润为导向,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