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只狐狸吃葡萄-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心情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的眼睛,它们纷纷来到葡萄架下。第一只狐狸发现葡萄架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意就次放弃。想了一会儿,它发现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第二只狐狸发现以它的个头这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第三只狐狸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第四只狐狸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锄头拍死了。第五只狐狸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象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第六只狐狸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了,反正大家都一样。第七只狐狸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如此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它越想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第八只狐狸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第九只狐狸同样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下柠檬呢?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第十只狐狸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第十一只狐狸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锄头把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第十二只狐狸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第十三只狐狸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葡萄藤太好高务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第十四只狐狸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葡萄,它轻蔑地看着地上的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呕吐状,嘴上说:“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第十五只狐狸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第十六只狐狸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第十七只狐狸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它一撇嘴,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有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一样行。”。第十八只狐狸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也吃不到,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第一只狐狸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第二只狐狸是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第三只狐狸在心理学上称为“固执”,有时也称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第四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第五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倒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第六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第七只狐狸是“抑郁症”的表现,即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第八只狐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第九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不能满足的愿望。第十只狐狸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正确分析自己与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第十一只狐狸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第十二只狐狸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第十三只狐狸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第十四只狐狸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第十五只狐狸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第十六只狐狸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第十七只狐狸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评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第十八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人的一生没有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在某一时刻遇到一点小麻烦,面对困难和麻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对照自身,请您看看,如果遇到问题,您最多的是用什么方式处理这些问题?您的处理方式是否给您带来了困扰?如果进行调整,您可以改用什么样的方式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更少的心理痛苦?自我暗示•1.经常肯定自己。平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自己,要经常用积极的言语、意念评价自己,正面肯定自己。并通过实践活动找机会正面表现自己,使自己颖脱而出,获取社会正面良好评价,•2.养成大声讲话的习惯,体现出充足的内气和热情爽朗的性格。平时讲话声音洪亮、坚定有力,干脆果断、富于朝气,坚决避免唯唯诺诺、懦弱无力的习惯。久而久之,一个全新的形•3.提炼出符合自己目标和计划的誓言口号。誓言口号的句子要简洁、积极,具有正面引导性。同时含义矢量不宜过分,任务指标不宜过高,要量力而行。•4.积极行动。必须立即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只停留在“想”和“谈”上。要从意念到行动、到精神风貌,都觉得自己变了样,变得干劲十足,精神饱满,热烈活跃。学习主动积极而又稳扎稳打,努力拼搏而又热烈欢快,给人以成竹在胸、意气风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