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李燕妮•美国女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写于1946年;•在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此书面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假如那样,日本人会拚命打到底,而且美国人也无法直接统治。美国人不了解日本国情,两国的文化类型不同。•“菊”是日本皇室家徽,日本皇室的家徽“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它的原形是幕府时期的萨摩藩的菊纹家徽,所以日本的皇室为“菊花王朝”。•“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作者通过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指出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60岁以后10岁以前日本的人生曲线受约束阶段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阶段不受约束阶段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11-59岁间日本人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训练(修养),能够产生靠自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日本人正是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的。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各种善行标志,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到偶然性的失误,都是耻辱。日本人认为知耻为德行之本。对耻辱敏感就会实践善行的一切准则。“知耻之人”这句话有时译成“有德之人”(Virtuousman),有时译成“重名誉之人”(Manqfhonour)。报恩于万一一、恩:被动发生的义务。一个人“受恩”、“接受恩惠”都是从被动立场而产生的义务。皇恩——受于天皇之恩。亲恩——受于父母之恩。主恩——受于主人之恩。师恩——受于师长之恩。恩的故事•日本小学二年级教科书中,有一个小故事,题目叫“不忘恩情”,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少年修身课教材中的一段故事:•哈齐是一条可爱的小狗。它出生不久,就被一个陌生人带走了。在那个人家里象小孩一样受到疼爱。因此,它那弱小的身体也强壮了起来。主人每天早晨上班时,它总陪送到车站,傍晚下班回家时,它又去车站迎接。不久主人去世了。哈齐也许不知道,它每天都在寻找主人。•照例到那个车站,每当电车到站,它就注视人群中有没有它的主人。岁月就这样流逝,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甚至十年过去了,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已经长大、衰老的哈齐,每天在车站前寻找着它的主人。(寻常小学校用修身课本第2册,昭和10年12月发行。)•这个短故事教育孩子的道德含意就是:爱的别名正是忠诚。一个孝顺母亲的儿子可以说是不忘母恩,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母亲怀有象哈齐对主人那种的赤诚。“恩”这个词不单纯指他对母亲的爱,而是指他对母亲所欠的一切恩情。“恩”也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从而就有爱的意思,但其本义是负债。美国人则认为爱是不受义务的约束,而是自由给予的。二、“恩”的相应义务:一个人必须“偿还”这些债务,向“恩人“回报这些义务”。也就是说,这些义务是从主动偿还的立场而产生的。A、义务无论如何偿还都是无法全部还清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忠——对天皇、法律、日本国家的义务。孝——对双亲及祖先的义务。任务——对自己的工作的义务。B、情义应当如数偿还的恩情债,在时间上也不是无限的。(一)对社会的信义对主君的义务对近亲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情义最难接受(二)对自己的名声的情面相当于德语的“名誉”受到侮辱,或遭到失败,有“洗刷”污名的义务,亦即报复或复仇的义务。(注:这种反击、报复不被看作侵犯)不承认自己(专业上)失败和无知的义务。遵守日本人礼节的义务,亦即遵循一切礼节、严守身份、在不如意时克制感情等。人情的世界•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著名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对日本人来讲,突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譬如在大街上,一阵风吹走你的帽子,别人给你拣了回来,在这种场合用这句话最合适。当那人把帽子给你时,作为礼节,你在接帽子时应当表示自己内心的不安:“这个陌生人现在施思于我,我却无以报答,深感内疚。我只有道歉,才能稍许好受一些。“すみません”(这如何得了)也许是日本道谢语中最普通的。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例如,老百姓在工厂里干了12小时,又被通宵达且的轰炸搞得筋疲力尽,他们就说:“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越是疲倦,就越能锻炼人。”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很冷,大日本体育会就在广播中命令大家做御寒体操,说这一体操不仅能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而且可以代替一般老百姓为维持正常体力所需而又很匮乏的粮食。•在战争中,日本的广播更为极端,甚至说在战斗中,精神可以战胜死亡这种生理上的现实。有家广播电台曾播送过一个英雄飞行员战胜死亡的神话:•“空战结束后,日本的飞机以三、四架的小编队飞回机场。一个大尉在最先回来的一批之中。他从自己的飞机上下来后,站在地上,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天空。当他的部下返回时,他一架一架地数着,脸色有些苍白,但却十分镇定。看到最后一架飞机返回,他写了报告,向司令部走去。到了司令部,向司令官作了汇报。然而,刚汇报完,他就倒在地下。在场的军官们急忙跑上前去帮忙,但他已经断气了。经过检察,发现躯体已经冰凉,他的胸口上有弹伤,是致命的弹伤。一个刚断气的人;身体不可能是冰冷的。而大尉的身体却凉的象冰块一样。大尉肯定是早就死了,是他的精神支持他作了这次汇报。可以肯定,是已逝的大尉所怀抱的强烈责任感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当然,这在美国人看来,肯定是一段编造的荒诞奇谈。然而,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对这种广播却并不发笑。他们相信,日本的听众肯定不会认为这是荒诞无稽的故事。他们首先指出一点,即这个广播如实地说明,这位大尉的英雄事迹是“一个奇迹般的事实”。为什么不能有奇迹?灵魂是可以训练的。这位大尉显然是一位自我修炼到家的高手。既然日本人都懂得:“镇定的精神可以千年不灭”,那怎么就不能在一位以“责任”为其全部生命的中心信念的大尉身上停留几个小时呢?日本人深信,通过特殊的修炼,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达到最高境界。大尉学会了,并且收到了效果。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意味着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各安其分”不仅意味着辈分差别,而且意味着年龄差别。自我修养•一类是培养能力的自我修养,即精神驾驭术,亦即认为意志应当驾驭那几乎可以经受一切训练的肉体,一个人应当不惜任何自我修养的代价来发扬日本精神。有位陆军军官在谈到他的土兵平日演习长达六十小时、中间只有十分钟的休息一事说:“他们已经会睡觉,需要锻炼的是不睡觉”。•一类要求更高,称之为“圆熟”,是指在意志与行动之间“毫无障碍,纤发悉除”的体验。目的是训练自己能够不受干扰而继续冥想。日本人讲“就当死去而活着”的意思则是说这个人已达到了“圆熟”的达观境界。•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矛盾亦是一种美。任何民族都有它矛盾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