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基本情况城市精神:开放、诚信、务实、创新城市名片:皖江明珠,创新之城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23.8万民族:汉,回、满、壮、蒙古、苗、朝鲜等24个民族国家级非遗:芜湖铁画锻造技艺戏曲民歌:芜湖梨簧戏、芜湖滩簧戏、南陵目连戏、繁昌民歌、无为鱼灯、无为庐剧特产:铁画、三刀三画、傻子瓜子、弋江贡篮、无为剔墨纱灯小吃:四鱼、大闸蟹、腐乳、五香螺蛳、弋江羊肉、广善酥、无为板鸭特色市场:芜湖长江市场园、芜湖旅游商品经济园区、芜湖商品交易博览城、芜湖汽车部件工业园特色街道:芜湖中山路步行街、芜湖凤凰美食街、芜湖新时代商业街、芜湖银湖波尔卡大街客运车站:芜湖汽车客运南站(马饮客运站)、芜湖长途汽车站、飞马客运站、巨勇客运站、北京路客运站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芜湖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芜湖,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春秋时得名“鸠兹”,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自古即被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它是全国中等“明星”芜湖长江大桥[1]城市之一。芜湖,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已是繁华的市镇,宋代兴商建市,元明时期“十里长街、百货咸集、市声若潮”,明代时期芜湖港开辟,清代时期形成巨大的米业市场,为“四大米市”之首。芜湖,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是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的代表,也是安徽实行融入长三角战略的重要立足点。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浦东开发以来,芜湖作为安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制造业上,芜湖创出了奇瑞汽车、海螺水泥、海螺型材这样的拳头品牌,打响了芜湖制造的头一炮。作为安徽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要道。境内的芜湖港,是长江溯流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长江北(西)岸的裕溪口港为中国国内最大的内河煤港,是安徽两淮和晋、豫、鲁诸省煤炭转运的集散站,长江南(东)岸的朱家桥码头,可停靠万吨远洋货轮。此外,芜湖长江大桥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长江上已建公铁两用大桥中规模、科技含量均领先的桥梁。其建成完善了中国铁路、公路的路网布局,沟通了南北交通,进一步完善了华东第二通道功能,加强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联系,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生活圈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沿江开放城市、国家级对外籍轮开放的外贸码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个国家级称号,并建立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近年来,芜湖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芜湖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以“建博会”、“茶博会”、“旅博会”三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正推动江城芜湖向商埠重镇发展。芜湖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山峦叠嶂,湖泊纵横,襟江带河,风光秀丽。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芜湖是一座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半城山半城水,山体面积占总面积的20.5%,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4.4%。境内有各类湖泊1000多个,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芜湖空气质量较好,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报告,芜湖空气质量位居109个重点城市第10位,是一个适宜人居的生态之城。芜湖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有7家4A级景区。区名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面积(k㎡)58.2232154319.8人口(万人)48.0123.4218.7518.5邮政编码241000241002241000241080下辖乡镇无无沈巷镇峨桥镇市辖县县名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面积(k㎡)666.860412632433人口(万人)29.4231.6154.31141邮政编码241100241200241300238300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28.8亿元(不含沈巷镇),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16个省辖市第2位,增幅居第1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4︰65.2︰30.4,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46.5%上升到58.2%。财政收入200.7亿元,增长35.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3%。2010年,我们以占全省2.4%的国土面积、3.5%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9%的生产总值、9.7%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0.1亿元,增长35.5%,“十一五”累计完成345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5倍,年均增长40.7%。进出口总额26.1亿美元,增长82.7%,其中出口16.7亿美元,增长86.5%,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8727元、78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939元、2549元,近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4.4%;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1万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8.6%。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芜湖被中央列为成功开拓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产业概况改革开放后,安徽省将芜湖列为皖江的龙头。芜湖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在开发区之外,芜湖还建立了7个各具特色的省级开发区,如今都已成为县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今天的芜湖,拥有国内最大的汽车民族自主品牌企业奇瑞,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产能居世界第一的塑料型材企业海螺集团,亚洲目前单体面积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第4代高科技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全国最大的余热发电装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超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家用空调器生产基地,全国排名第三的铜基材料基地,以及全国前列的光电产业基地。[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拥有中国最大的汽车民族自主品牌——奇瑞。目前,开发区共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产品涵盖汽车配套零部件的各个体系,并吸引了一大批外企进区投资发展。代表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陆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芜湖亚夏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电子电器产业中国最大的家用空调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微电机生产基地之一。汽车电子产业形成了300家企业组成的的企业群,产品包括汽车仪表、汽车线束、电喷系统等各个模块。代表企业:美的、日立、志高。新材料产业中国最大的PVC型、管材和石膏板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代表企业: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芜湖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华亚(芜湖)塑胶有限公司、可耐福石膏板(芜湖)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公路国道:205国道(河北秦皇岛-广东广州)、318国道(上海-西藏樟木)高速公路:合芜高速(G5011)、宁芜高速(G4211)、沪渝高速(G50)省道:S216(繁昌新港-南陵)、S319(无为-庐江)、S320(南陵五里-铜陵)、S321(芜钢路口-池州)[7]在建、待建高速:芜雁高速、铜南宣高速、徐福高速芜湖至黄山段、北沿江高速航空安徽芜湖湾里机场属军用机场。民航上,芜湖主要依靠的是合肥骆岗机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205国道和高速公路相通。芜湖民用机场选址正在规划中,预计2020年前完工。铁路境内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合福(在建)、宣杭(由皖赣线至宣城市连接)6条铁路干线交汇联接,向外可通达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水运芜湖港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现有码头55座,库场面积60多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装卸设备200余台(套)。裕溪口港是安徽省最大的内河煤港。2011年9月,芜湖至马鞍山之间的裕溪口、太平府两段支汊航道晋升“国家级”。朱家桥外贸码头年吞吐量6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万TEU,汽车滚装能力5万辆。是一座集散货、件杂货、集装箱、汽车滚装等中转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码头[8]。芜湖长江大桥是中国迄今为止公、铁两用桥跨度最大的桥梁。曾获多项殊荣,创多项世界之最,2000年9月建成通车。芜湖长江二桥目前已完成地质勘测,建设工期为4年,十二五末,800里皖江上将再添一座跨江大桥。芜湖市政府网站资料芜湖市域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21万,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芜湖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其间。全市土地面积59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即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芜湖古称鸠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因多湖泊、芜藻而名芜湖。古代芜湖得两江交汇(长江、青弋江)、舟楫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当时成为全国印染中心。清代由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后增加四川重庆),使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十七个省辖市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4︰65.2︰30.4,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46.5%上升到58.2%。财政收入200.7亿元,增长35.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3%。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十七个省辖市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4︰65.2︰30.4,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46.5%上升到58.2%。财政收入200.7亿元,增长35.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3%。2010年,我们以占全省2.4%的国土面积、3.5%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9%的生产总值、9.7%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0.1亿元,增长35.5%,“十一五”累计完成345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5倍,年均增长40.7%。进出口总额26.1亿美元,增长82.7%,其中出口16.7亿美元,增长86.5%,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8727元、78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939元、2549元,近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4.4%;居民人均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