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64上篇健康管理理论基础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65上篇健康管理理论基础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四)正气为本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五)辨证施养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二、阴阳与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阴阳学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理论被引入医学领域后,即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其既标示论文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又标示了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等。2.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世界万事万物皆有阴阳,即所谓“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凡属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以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如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阴阳的属性对于具体事物来讲,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化并互相渗透的。换句话说,阴阳属性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以及66上篇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其所对应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的。通常来讲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消即阴阳增减、盛衰之谓。在自然界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砖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被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学能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学能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以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是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阴阳学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能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个方面。“善渗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所以疾病的病理变化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其基本性质都不外乎阴和阳两大类。阴阳学说能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阴阳学说不仅可以用于疾病预防,也能运用于疾病治疗。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视,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释摄生学说的理论,而且以此指导摄生的具体方法;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二)五行学说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67上篇健康管理理论基础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体现了世界永恒运动的一种观念。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引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五行与气和阴阳的关系五行与气:气与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范畴。气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而五行则说明物质世界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气与五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和“多”的辩证统一,万物本原源于一气,一气分五行,五行归于一气。五行与阴阳: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事物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的每一行又各具阴阳。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让湛础之上,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经过归纳总结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医学上所说的五行,并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其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归类。(2)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机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的方法,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别归类如下表4-1。68上篇健康管理理论基础表4—1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色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微苦赤长署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4.五行的调节机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1)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比、促进。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2)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小不过散;火得水伏,则火小过炎;土得水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见图4-2。图4-2五行生克关系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个方面的关系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