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点归纳]易混点一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易混点二董仲舒新儒学与程朱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1.思想来源不同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学中,形成新儒学。程朱等人则在“三教合归儒”的背景下,借鉴佛教与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2.中心思想不同董仲舒新儒学的中心思想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目的是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程朱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三纲五常”即为理,“存天理,灭人欲”,目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人性发展。3.影响不同程朱理学的思想传及日本、朝鲜和欧洲,比董仲舒新儒学更为深远。[命题点研究]命题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命题点二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都关心人民疾苦。它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2.不同点(1)目的不同:①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应遵从人民的意愿,如黄宗羲提出君民平等,倡导“学校议政”,在君主制度下进行“补天”,而不是“变天”。②古代民本思想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目的,从巩固君主专制角度设想,注重民众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主张通过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来确保统治者地位的稳固。(2)主张不同:①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是由古代民本思想向近代民权思想的过渡形式,蕴含了强烈的民主意识。②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心,以民为体”,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体君心、损上益下,依靠圣君贤相“为民”做主。(3)治国方式不同:①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顾炎武),以“法治”取代“人治”(黄宗羲)。这些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②民本思想强调人治(德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行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首先要“修身正己”并由己及人,主张用道德教化人民等。[易错点辨析]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意思是事事不作为,放任自流。(×)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事事不作为,放任自流。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以免官逼民反。2.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创始人是张陵。3.孔子、孟子、墨子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4.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本质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是一种统治策略,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而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是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两者有本质的区别。5.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6.韩非子的“法治”与现代“法治”没有本质的区别。(×)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实质是专制主义。它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缺乏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二者有本质的区别。7.汉朝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从汉武帝开始其统治思想变为儒家思想。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9.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而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是新儒学的作用和影响。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完全否定诸子百家思想。(×)“罢黜百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诸子百家思想,而是在对儒家“民本”思想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1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相同。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12.“理学”和“心学”是继承的关系。(×)不是。“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13.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14.李贽所说的“道学家”是传统的道家。(×)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15.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当时占据了主流地位。(×)没有。因为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当时理学仍占主导地位。16.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一种新的民主思想体系,对传统儒学是一种完全的摈弃。(×)不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启蒙性质,但并非新的民主思想体系。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民主思想体系。这一时期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17.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正统的民本思想。18.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19.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他们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