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及创作概况。2、把握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及艺术主张。3、分析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鲁迅的思想发展及前后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分析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3、《狂人日记》的开拓性。4、阿Q的形象。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结合。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早期(1881——1899)家庭生活的“由小康坠入困顿,饱尝了人生间的冷眼”,养成了他恨世与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基础。中期(1900——1917)经历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曾在日本留学,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确立了“立人”的思想,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变。中后期(1918——1927)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1928——1936)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二、前后两期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冷静执着的现实主义精神。2、区别:前期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由个人主义者成为集体主义者。三、鲁迅的文学史地位: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由早期的肠道呐喊与反抗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向深广的现实主义的“遵命文学”,启蒙文学,最后自觉地确认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鲁迅思想上的转变与其创作上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而对中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及其解放道路的探索则贯穿始终而且是其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鲁迅的一生中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文学创作也伴随着这一革命进程,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像鲁迅这样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现实人生,并进行了真实有力反映和勇敢深入探索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无愧于中国新文学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鲁迅,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从封建阶级逆子发展为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鲁迅所坚持的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在现代中国都具有典范意义。“鲁迅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是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鲜明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正如郭沫若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斗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第二卷)1938年: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论鲁迅》)毛泽东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来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二节《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一、创作动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二、忧愤深广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1——6)写狂人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发现。第一节是全篇的总冒,写狂人的猛醒。三个自然段之间无内在联系,表现了狂人特有的错乱思维。然而,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了他活生生的狂人形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怀着紧张而恐惧的心情,十分敏感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的提防着别人对他的迫害。他认真思索三十年来的生活道路,已经恍然大悟:过去三十年“全是发昏”。第二大段(7——10)写狂人企图以“劝转”的办法改造吃人的社会终于失败的过程。第三大段(11——13)写狂人“劝转”失败后寄希望于将来。三、奇特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作者运用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塑造了狂人这个奇特而真实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四、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1、《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这种格式不便于作者铺叙故事和刻画人物肖象,其优点是便于作者充分刨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逼真而深刻的绝妙的心理描写是其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2、《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的语言新鲜活泼而富有表现力。3、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一、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其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好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1、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2、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3、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4、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二、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艺术特色之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