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之路_自觉_与_四大主义_一个基于现代性反思的美术史叙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0与/四大主义0)))一个基于现代性反思的美术史叙述本文尝试提出中国现代美术合法性困境的解决思路,视正名问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通过以未来巨变为基本视野,将关注重心从西方现代性模式转向连锁突变的现代性事件本身,进而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自觉0作为区分后发国家之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传统主义0、/融合主义0、/西方主义0、/大众主义0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在肯定既有现代性原则的前提下,以上努力旨在拓展解释框架的涵盖性和自由度,力图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国现代美术自觉四大主义现代性反思自184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突变与转型,中国美术被逐步卷进统一的世界史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拓展出新的格局①。西方强势文化作为这个互相关联的世界性巨变的原发推动力,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传统的封闭性被打破,其自律性演进遭到阻截,中国美术在新的、变化着的社会情境中开始了现代性的历史建构,展现出丰富复杂的历史画卷。对于这段历史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是研究者首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这要求拿出有效的解释框架,对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美术现象的性质作出判定,对其线索进行梳理,否则无法正确理解今天的理论与创作,更不能为未来提供前瞻性和方向性思考。而正是在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判断、历史叙事上,中外美术理论界从立场、方法、观点到结论都存在着诸多分歧。这些分歧在更深层次上关涉到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认识,触及现代形态的标准与模式、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关系等,最终指向这一问题:以现代性既有标准、模式和框架为前提,中国能否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性之路?换言之,中国已经走过的转型之路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现代0?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身份、形态和价值,迫切需要得到明确的判定和阐释,这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如果要超出以往歧异性的观察视角和思考进路,以新的眼光和视野给出整合性解答,就必须在深层次上反思现代性标准和模式,提出一个宏观的现代性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的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判断和历史叙述,将不仅有助于理解与思考中国美术的现在和未来,更能)112)文章编号:0257-5876(2007)04-0112-19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性探索,从美术领域提供有益的资源与参照。一、问题的提出:现状与诉求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走过的曲折历程,紧紧围绕着救亡图强而展开。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变革和转型的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在中国社会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今天,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现代美术的自我定位是什么?与此相关的是,我们怎么看待中国现代美术的演进?能否在已广被接受和认同的关于现代社会、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的理论平台上,建构一套切合中国问题和事实的评价标准和话语系统,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国美术的现象和形态?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正名和定位: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合法性作出论证,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地位和形态作出明确的判定和清理。()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出基本判定和评价,是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也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但在相关问题应当得到深入讨论时,美术界的思考呈现出离散化和相互隔阂的局面。这种隔阂首先存在于传统中国画和当代先锋艺术之间,虽然两方都不乏优秀的创作者和理论家,并且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代的传统植根也初步展现出双向互动的迹象,但还仅限于形式语言的表层,并未改变总体态势上的互无关联和根本立场上的彼此对峙。在学院系统内和学院系统外,在精英化的小众探索和世俗化的大众消费之间,同样存在着深层的隔阂。多重隔阂所形成的局面是复合的、相互牵连的,不同的圈子、迥异的状态、难以沟通的话语、相互抵触的标准,营造出离散化和碎裂化的特征。由于缺乏可以沟通的、完整的话语平台,对上述重大问题就难以提出整合性的思考和全局性的应对。与此相关,在回顾百年中国美术时就陷入失语状态,拿不出一套完整的话语来解释面貌复杂、内容丰富,立场、观点和取向充满歧异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虽然不乏史实的详尽描述,线索的清晰梳理以及作家作品、流派传承的细密研究,但更为重要的工作)))中国现代美术的合法性论证)))却未能获得顺畅的开展。这一问题在当下情境中尤其显得紧迫,要求从时间性的自我认证与空间性的他者比较两大方面着手,既牵涉文化层面的重大判断,也触及美术领域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追问:我们用什么话语对20世纪中国美术进行判定?美术中的西化主张,大众取向,传统自律性的顽强延伸,油画民族化的融合诉求,应当以什么标准给予何种评价?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观照?还须追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何?在中国参与到现代性进程和全球化浪潮中的今天,如何看待和评价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剧变和转型、民族的苦难与奋斗、历史包袱与未来理想?在中国融入所谓主流文明之后,对于救亡图强的民族意志、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事实、国族竞争和利益较量的当下现实,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主和认同问题,是否就可以忽视?进一步还须追问:中国现代艺术与世界现代艺术是什么关系?是西方主流艺术的边缘、外围,还是世界现代艺术多元形态中的重要一维?从美术领域来说,面临着的是一种本质性的困惑与尴尬:在国际公认的西方主流艺术这一无可躲避的参照系面前,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们热烈争论,苦苦探索,历尽曲折,付出代价,他们的理论、实践与作品性质为何?有何意义?在被西方艺评家与市场承认并纳入运作机制的实验艺术家之外,当今大部分当代艺术家的理论、实践与作品性质为何?有何意义?我们能否为所有现代中国美术家)113)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确立一个较为统一的价值标准与评判理据?置身于西方现代艺术这一参照系前,对于黄宾虹是应该从其对传统笔墨的承接和创新来判定他为传统画家,还是从其笔墨与莫奈的笔触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判定他为现代画家?对于徐悲鸿是应该从他对欧洲学院派的吸取而判定为归属传统,还是从他对民众解放、社会变革的关注而判定为归属现代?还有康有为和陈独秀,林风眠和董希文,以及庞薰和倪贻德、傅抱石和李可染,,他们的性质到底该怎么判断?至于美术领域中重要的运动、流派和现象、思潮,如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决澜社、苏联模式、/年、连、宣0、/八五新潮0等等,又该从什么样的统一架构中去给予定位、定性、梳理和阐释?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现代美术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应该是综合性、整全性的,应当有一整套思想架构作为支撑。但失语的现状令人尴尬,我们欠缺能够切合中国现实的话语系统,只能以西方的艺术价值框架尤其是形式语言特征为据,结果又总是与中国的历史事件相脱节,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总有削足适履之憾。西方艺术价值结构与中国艺术经验、道路是否可以直接对接、套用,愈益成为人们反省的焦点问题。我们并不否认西方理论与社会现实对于中国面临的问题所具有的重要参照价值和启迪作用,而且对于那种简单平移、盲目套用的反对,恰恰是希望能更为深透地了解西方理论与社会;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物质生活、社会形态日益趋同的今天,精神氛围、文化土壤的独特性却愈加凸显,而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存在着太多不能用西方世界相应理论加以硬性衡量的部分,而必须得到恰当的对待。()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判断,美术界向以形式语言上的变革和创新为最主要依据,判断标准大多直接挪自西方现代美术的形式语言体系及其相关的美学理论建构。从艺术自身的演进规律来说,形式语言的符号和语法系统具有极大的独立性、沿袭性和规定性,代代相传、衍生而演化为一整套艺术法则,塑造着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范导着创作程式和艺术风格。但形式语言系统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社会生活和艺术审美取向。社会现实、审美取向和形式语言构成西方现代艺术价值结构的三个层面,其中社会突变起着决定性作用,使得现代艺术以一种反叛的审美现代性来呈现其价值取向,表层的形式语言突变就是社会突变及所引发的价值诉求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西方现代艺术在根本上是西方现代情境的象征,受到社会突变的影响和塑造。西方社会由古典进入现代,社会结构、组织和制度都发生剧变,形成以市场经济、宪政制度、法制观念、科学精神、技术管理、程序理性、市民社会为基本面相的现代社会形态。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性化。这从与艺术相关的方面来看,包括了大机器生产、城市化生活、科技理性主义、直线进步论、时空观的重塑、照相技术的大规模运用,等等。在社会日益世俗化、理性化的同时,又有人的觉醒与主体意识的张扬,进而又有潜意识的发掘、个体心理和感官欲望的宣泄。所有这些构成一种现代情境,是现代社会突变和生活状态重塑的综合体现。伴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理性化的进程,个体化成为另一股强劲的趋势,既与理性化一同营建现代性大厦,又对社会的科技理性化提出尖锐批判。反映到文化艺术中,则既不乏被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所鼓舞的情绪,更多却是在强大精神压力下对现代社会、机器生产、商业运作及其负面效应的抵触和批判,矛头指向大都市生活的高速度、快节奏对生存的宰制和压抑,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对人与自然联系的破坏,时空错位中的心态焦灼和)114)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0与/四大主义0)))一个基于现代性反思的美术史叙述茫然无措,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贫富悬殊,科层化、技术化的社会将人的存在切割成碎片,生活的日益商业化使生活品质越来越功利、廉价,等等。文艺作品中这种愤怒、怨恨的情绪,还与早期资本主义时代艺术家生存状况的贫困和边缘化有关。他们敏锐地体验到时代蜕变中的阵痛,既包括上帝已死的个体绝望这样比较形而上的反应,又有现实生存中个体境况的孤独、无力以及由之带来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怨恨。怨恨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心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并与孤独感、疏离感、绝望感、荒谬感等一起被解释和放大为艺术批判功能的体现。例如抽象表现主义理论家格林伯格便将现代主义艺术家塑造成批判性的现代英雄,其后的评论家、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协作关系更将现代艺术包括后现代艺术打扮成社会的批判性大潮中的弄潮人,尽管这种批判其实不过是无力触动资本主义现实的一种替代性激情。现代艺术在现代情境中孕育生长,当然要表现这些感受、情绪,其中不乏对新的社会形态的理想化憧憬,但更多地是对现代化牢笼的疏离、逃避和反叛、批判,尤其表现为非主题性、非模拟、非写实,以及从几何结构走向平面甚至拆解的倾向,等等。这可视为审美现代性对于以工具理性和世俗化为特征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西方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形式语言的突变及所形成的新的结构系统。一般认为形式语言是艺术作品最为本质的因素,形式语言演进是艺术发展的直接表现和主要内容,简言之,形式即艺术的本体。但这里需强调两点,首先,形式确有自身的演进逻辑和自律性,但还是无法脱离社会现实情境和艺术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影响。从印象主义到抽象主义,从塞尚、凡高、高更到毕加索、马蒂斯、达利、马格利特、康定斯基,现代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乃至层出不穷的前卫实验,都有社会实存情境作为深层土壤和精神氛围,并涌动着对社会实存的各种情绪反应。这些心理情绪和存在体验结合着不同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以疏离社会、批判世俗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其次,形式本身在古典时代和现代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形式与内容的均衡在古典时代是艺术作品完美、完善的重要标准;而形式跟内容的疏离和拆解成为现代艺术的趋势,形式不再需要内容的填充和沉淀,日益成为独立的本体。这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对光与色、对形体结构和抽象图形的深入研究;又如用激动的笔触和扭曲的形象来表现孤独、苦闷甚至变态的个体心理,从凡高到蒙克,从毕加索到德库宁,个性的宣泄成为趋势;再如形式语言的解构,从极简主义对语言媒材的删简到直接挪用现成品;以及对肢体语言比重的强化,身体成为泛形式表达的重要载体,例如波依斯。形式在这些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同时文学性内容被消解,导致流通性语言和可公度性的丧失。进而,连形式规律也被解构和消解,只剩下力求与众不同的个体性创意与观念,最终体现为愈发私密的个体化独白和臆语。西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