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财务困境姜付秀1张敏2陆正飞2陈才东1(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100872;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00871)内容提要:处于转轨经济与新兴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以深沪两市2002-2005年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扩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企业的扩张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的总投资水平、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时,正相关程度更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外部扩张(并购)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的联立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扩张战略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扩张速度扩张方式财务困境一、问题的提出建立私人王国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熊彼特,1912,中译本)①,扩张冲动是企业家最重要的内生性行为特征之一。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情况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都有很强的扩张冲动。对处于转型经济与新兴市场中的我国企业而言,这一点可能更甚。这突出表现在:“做大做强”成为近些年来企业的流行语;企业的海外并购案频频发生,并购金额逐年攀升,等等。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看,企业扩张的速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2-2005年,上市公司总投资规模的年均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6.83%、27.67%、44.95%、16.66%,呈现出长期高速扩张的势头。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企业扩张的经济后果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扩张的速度以及扩张方式的选择?控制着公司资源的管理者的相关特征对企业扩张有什么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效率不高,其中一些公司由于连续亏损被ST、PT,陷入了财务困境,那么,不同特征的管理者所实施的扩张战略是否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已有文献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关注。企业扩张具有经济后果,即它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同样,扩张也会对企业的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重视对风险的控制,过度的扩张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是,从已有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更多的是讨论企业行为对企业绩效或者企业价值的影响,而企业行为对企业风险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却较少探讨。现实中,企业最关心的可能是如何创造利润和价值,而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企业风险。但是必须认识到,企业风险与企业活动相伴而生,如果仅仅偏重于企业业绩或价值,而忽略了风险,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我们认为,西方学术界对企业价值的重视及对企业风险的忽略可能是由于他们认为企业价值包含了市场对公司基本面的判断,譬如说股价既包含了业绩,同时也对风险给出了价格。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难以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给出准确评估,不仅如此,诸多企业失败并非因为企业业绩不好或者说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因为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对企业的风险有必要单独进行研究。对我国企业而言,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公司股票价格难以反映公司的基本面,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企业风险的考察可能更具必要性。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由此导致管理者往往对企业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资源,而所有者对他们行为的约束可能是有限的。①参见约瑟夫·熊彼特,何畏,易家详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因此,从管理者行为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扩张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传统理论往往将管理者视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认为管理者行为遵守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和贝叶斯学习法则,而现实情况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已经向人们展示了传统完全理性假设下所未能发现的一些经济规律。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所谓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al.,1973;Langer,1975)。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Alicke,1985)。而这一现象也存在于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etal.,1988;Landieret.al.,2004)。但是,从文献情况来看,在经理人的决策模型中,行为假定(behavioralassumptions)却往往被忽视(Barberis和Thaler,2003)。本文以财务理论和企业理论为基础,运用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进而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我们以2002-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速度、扩张方式选择以及扩张的经济后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扩张速度,具体表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的扩张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与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时,正相关程度更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本文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风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扩张战略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研究了企业扩张问题,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方式选择的影响;(2)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我们更加关注企业风险,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扩张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余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在第三部分,我们结合相关理论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本文的假设;第四部分对样本以及主要的变量进行了界定;第五部分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是本文的结语。二、文献回顾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心理特征后,经济学家们研究了这一特征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Cooperetal.(1988)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创业企业家们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则高达81%。其中,只有11%的人认为别人的成功概率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的高达33%。但后续研究却发现,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66%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创业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Landieret.al.(2004)对法国企业家的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他们的调查中,56%的创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能够发展下去,而只有6%的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前途感到担忧;而在跟踪调查三年以后,前者的比例下降为38%,而后者的比例上升为17%。不仅在创业企业,在成熟企业里,这种过度自信特征也很普遍。Merrowetal.(1981)考察了美国能源行业设备投资情况,他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们往往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而实际成本往往是他们所预计成本的两倍以上。Statmanet.al.(1985)调查了其他一些行业,发现管理者们在成本和销售预测方面普遍存在过度乐观现象。以上述研究发现为基础,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管理者“自以为是”(Hubris)假说,分析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他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收益,而且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从而使得本身不具有价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Heaton(2002)是继Roll之后的又一篇经典性论文。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管理者过度3自信的投资异化模型,该模型将管理者过度自信、自由现金流结合起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自由现金流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分别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在实证研究方面,Malmendier和Tate(2003、2005)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在两篇分别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论文中,分别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容易实施并购。Lin,Hu和Chen(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台湾的数据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同样的结论。此外,Doukas和Petmezas(2006)、Brown和Sarma(2006)也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关系,总体而言,都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容易实施并购,特别是多元化并购;同时,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带来的回报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郝颖等(2005)采用管理人员持股数量的变化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运用中国的数据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问题,得出了与Malmendier和Tate(2005)一致的结论。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有限的,持有股份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因此,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数量是否能真正衡量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值得商榷的。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有些文献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的关系,但可能是由于指标界定的困难,这一领域的文献仍旧是有限的。在我国,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管理者过度自信更难界定,因此,已有的有限的文献或者是定性研究,或者在定量研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界定难以令人信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结论的有效性。同时,从企业成长理论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扩张问题及其经济后果,以及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方式选择的影响问题,相关文献也很少见。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尝试。三、假设的提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扩张最主要的根源来自管理者的自利心理(Jensen,1986;Narayanan,1985)。同时,在企业理论中,Marris(1963)认为,经理控制型企业的目标是增长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因为增长最大化更符合管理者的利益。但我们在现实中也能观察到,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是自利的,或者他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利的,心理学也已经证实了人们往往会有“利他”倾向。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的引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上述问题。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最显著特征是高估收益,而低估风险(Merrowetal.,1981;Statmanet.al.,1985;MalmendierandTate,2003,2005)。在这一心理作用的驱使下,他们在制定扩张决策时,会乐观的认为自己总能成功,而不考虑可能的风险和客观条件的约束,由此导致企业的高速扩张。与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不同的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假设管理者是忠于股东的(Heaton,2002),他们进行扩张,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只是因为过于自信。虽然我们尚未看到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但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来看,中国企业管理者们的过度自信程度可能更大。儒家文化历来被奉为中国文化的圭皋,而儒家文化崇尚的是“君君臣臣”的思想,对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强调有余,而对民主决策的重视不足。在中国,几乎无论是在什么类型的组织里,“一把手”基本上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也是我国企业中所谓的“一言堂”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这种地位使得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高在上,极易产生自信心理。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出现了众多的“教父”级的国企领导人,他们在带领老国企摆脱困境、冲出重围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虽然这些老国企后来经过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洗礼,但这些国企领导人的大多数仍然担任新企业的领导人之位,他们为企4业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多年的成功更是会加深他们的过度自信心理。但是,以上所述只是为中国企业管理者产生过度自信心理提供了条件,这一心理要对企业实践产生实际的影响则需要合适的外部环境,而中国经济转型期间的特定背景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虽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具体体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