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段:高中2.学科:历史3.年级:高二4.课时:1课时5.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2)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二、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荀子等的史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及调查过程中,能够学到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并能自觉受到热爱祖国文化的教育,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一组孔林、孔庙、孔府风景短片)问:同学们,有去过山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吗?其主要是祭奠谁的呢?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的地位呢?(教师出示有关图片:【百度图片】=%E5%AD%94%E5%BA%9C%E3%80%81%E5%AD%94%E6%9E%97%E3%80%81%E5%AD%94%E5%BA%99&ie=utf-8生:……(纪念的是孔子)师:说到孔子,咱们应该都不陌生,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一些关于对孔子的了解呢?生:……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对孔子及其思想也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孔子及他同时代许多学派的思想。(板书课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推进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师:什么叫“百家争鸣”?其代表主要有哪些?它们又分别代表什么思想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总结)“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同学们,请看这些书影和人物图(课件出示),然后指出他们分别代表的是哪一家。生:……(思考)师:(总结)《孟子》代表的是儒家;《墨子》代表的是墨家;《庄子》代表的是道家(顺便与图4结合);图5是《孙子兵法》竹简,代表的是兵家;《韩非子》代表的是法家。师(用投影仪出示相关材料):【百度图片】=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62468792296_R&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5%AD%9F%E5%AD%90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材料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材料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师:这些材料出自谁?生:……材料五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涵,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无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师:这则材料出自谁?生:……材料六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材料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篇》)材料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材料九法不阿贵;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术)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势)【百度图片】=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62469171156_R&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5%BA%84%E5%AD%90师:材料八、九出自谁的思想?生:……2、主要流派及代表:师: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下面大家阅读【历史纵横】(课本第4页),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几个主要学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3、社会原因:师(过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了?生:……(思考)师(提示):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出现生:……师(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4、影响:教师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百度图片】=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62469359406_R&pv=&ic=0&nc=1&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7%A8%B7%E4%B8%8B%E5%AD%A6%E5%AE%AB(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孔子的贡献: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习与思考相结合D.择优而教师用课件出示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孟子的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3)主张“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3、荀子的思想:(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主张“性恶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三、道家和法家:本部分让学生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归纳。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