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1.简述中国传统文献的主要载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献著述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简册记载,到公元19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为止,我们已知的传统文献载体,先后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等,这与两河流域和西欧古代利用泥版与羊皮作为文献载体形成鲜明对比。以往人们总是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仅仅看做一种古文字,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原始文本首先是作为一种文献形态产生的口从文字产生和发展规律来看,其文字应该早于这些文献的产生年代,只不过我们仅仅从上述文献中才认识了这些文字而已。故甲骨、金石如同竹木、缣帛与纸张一样,是传统文献的载体之一,现存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鼓文等原物或拓片,应该称为甲骨文献、青铜文献、石鼓文献等。2.甲骨文献的特点甲骨作为文献载体,具有经久耐腐的优点,但容量与数量都相当有限,虽然为历代所继承,却在商周之后不再用作大量文字记录的材料,而只是作为少量珍贵文献的载体,如牙雕、骨雕、微雕作品等。代之而起的,是材源更广、容量更大的金属与石材。3.金石文献的特点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利用金属和石料能够传之久远的特性,将重要文献镌刻在金属和石料上,这便产生了以金石作为载体的文献。经过考古发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金石文献是指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汉的石刻铭文。与甲骨文献、青铜器文献不同的是,石刻文献不仅一开始便被赋予图籍意义,而且从汉石经开始就包含着树立标准、订正讹误的版本用途,正如马衡所说:“熹平刊立石经之用意,为正误订讹,树立准则,使学者有所取正。其后历代之继踵,亦同此意。”石材作为文献载体,优点是经久耐磨耐腐蚀,缺点则是笨重易碎,不便推广。故石刻文献始终只是作为文献的保存样本而存在,真正付于流传的是竹木制作而成的简牍文献。4.简牍文献的特点简牍文献,指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简犊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我们可以借助它来校正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而且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出土的简犊文献有许多是纸本文献已经失传的,借助简牍文献,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和找到许多已经失去的历史记忆。因此,丰富而珍贵的简牍文献,已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注意。截至目前,简牍文献与帛书文献的研究已作为一种学问,形成简帛学,方兴未艾,日新月异。5.缣帛文献的特点缣就是绢,帛是丝织物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古人在采用金石、竹木来书写文字、记载史实的同时,就开始采用缣帛来作为珍贵文献的书写材料。这是因为竹木虽然取材容易、书写便利,但仍然很笨重,携带与阅读都不太方便。缣帛文献虽然便于携带、收藏和阅读,却与简牍一样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易于腐烂,不能传之久远,故缣帛文献无一能直接传承至今。虽然早在20世纪初便在新疆楼兰遗址出土过帛书,1942年也曾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过帛书,但均未保存下来。故相对于简牍文献来说,出土的缣帛文献更加显得稀少而重要。缣帛与简牍相比,虽然携带轻便,但也有其缺点:一是缣帛价格昂贵,不易普及,因为缣帛的主要原料是蚕丝,来之不易,而纺织成帛也需复杂工艺、大量劳动;二是由于缣帛柔软光滑导致书写不易着墨、不易固定等。6.纸质文献的特点纸张兼有竹木和缣帛的优点,且克服了这两种文献载体的缺点。东汉以后,纸便逐渐取代简牍和缣帛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至今传承不变。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纸本文献的用纸,主要有麻纸、皮纸、竹纸三类。它们都是手工制造的,与现代机制纸有所不同,在纸质、纤维、薄厚、颜色、纸纹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第二章)1.文献版本的概念“版本”(一作板本)合称,出现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唐代,本义是指雕版印刷的书籍,意即“雕版印本”。近人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条:“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这里所说的“藏本”、“善本”,就是手写本,也就是刘向所云“本”。可见,在雕版印书之前,文献的手写本称为“本”。雕版书出现后,为了与手写本相区别,就称雕版书为“版本”,表示这是雕“版”之“本”而非传统的手写之“本”。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活版印刷”条:“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流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这就是说,自五代时期冯道主持雕印五经之后,刻印书籍才盛行起来。早期的雕版印刷品,名称不一,有“版”、“板印”、“印本”、“印子”、“印纸”、“印板”等,经逐渐约定俗成,才定名为“版本”(板本)。现在部分版本学家和版本学专著所谓“版本”,就是这种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版本”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版本”含义有所扩大,雕版之前的写本及雕版之后发明的活字本,也包括在“版本”之内。到目前,我们一般所谓“版本”,指古今同一种文献手写、雕刻、排印、影印、拓印、铅印、晒印、油印、激光照排等各种不同的本子,已经与其初始意义不大一样。这可以称为广义的“版本”概念。2.刻本的主要类型刻本是雕版印刷术的产物,中国现存古文献大多是刻本。据研究,雕版印刷术大约发明于我国隋唐之际,其原理是先将文字雕刻于木板等板材上,然后覆纸付印成书。刻本由于印制速度快、流传范围广,故情况远比写本复杂,因而分类也有多种,主要可以从刻印时代、刻印地区、刻印工艺、刻印主体、刻本形态五个方面进行分类。(一)按照刻印时代先后,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各朝代又随着皇帝更迭不断产生各种风格不同的版本,著名的如南宋绍兴本,元大德本、至正本,明洪武本、万历本、嘉靖本、崇祯本,清康熙本、乾隆本、道光本等。(二)按照刻印工艺不同,可分为原刻本、重刻本、影刻本,仿刻本、修补本、百衲本、邋遢本、套印本等。(三)按照刻印地区不同,可分为江南本、浙本、蜀本、闽本、粤本、建本、麻沙本、杭本、临安本、衡州本、婺州本、饶州本、吴兴刻本(湖刻本》、歙刻本、眉山刻本、金陵刻本、苏州刻本、京本、平水本等。(四)按照刻印主体划分,可分为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三类。(五)按照版本形态差异,可以分为巾箱本、袖珍本、大字本、小字本等。3.活字本的含义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等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活字印刷术是对雕版印刷术的重大改进。雕版印刷术虽然比手写提高了效率,但印一部书需要预先一页一页地雕刻书版,再用书版加纸复印成书。如果刻印一部大书或丛书,就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大量书版,一旦有误又不易改正;而且,书版一旦印制完毕,如果不再重印则失去价值。改用活字,每一字可以重复使用、任意组合,不仅提高了效率,更节省了成本。所以活字印刷术应用到现代,直到电脑出现才被取代。4.写本的种类所谓写本,顾名思义就是用笔札写成的书本。其中既包括著者稿本,也包括照稿本或他书抄录而成的抄本,以及按照原稿、原书复写而成的影写本。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著录版本的图书中,常常习惯于将唐宋及其以前手写传抄的本子、名人抄本、佛经抄本称为写本,其主要意图在尚古、尊贤、重教,并不含版本分类思想。而现代有些版本学论著仍沿袭这种习惯,在版本分类中,将写本与抄本并列而论,谓写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写本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的本子,狭义写本指稿本、抄本之外手写成书的本子的公文、奏折、账簿、契约、档案和私人的手写家谱、族谱等。5.版式的含义传统文献各种版本类型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就是其版式不一样。版式是指一种版本每一页面写印的格式,这些格式都有特定的名称。传统文献中的简策和嫌帛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版式规范,如长短大体一致、大小基本相同,特别是书写顺序自上而下、自右向左的模式在那时就已基本定型。从纸写本文献开始有了界栏行格,尤其是印本文献出现以后,更是发展出诸如边栏、界行、书耳、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天头、地脚、行款等一系列固定模式。6.写本鉴定的主要方法写本的鉴定,除了与刻本区别开来(一般来说,写本与刻本的字迹有明显区别,故这种鉴别并不难)之外,最主要的是确定写本的作者与年代及其真伪,因为写本大多是没有标明作者姓名和写作年代的。写本的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贯穿到明清。但明代以前的写本保存下来的极少,现在能看到的明代以前的写本,主要有考古发掘出来的秦汉及其以前的简牍帛书、敦煌及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唐人写卷,而最早的纸写本只有晋人手写的《三国志》残卷。简牍帛书和写卷的字体有其特殊风格,和宋、元、明、清写本全然不一样,非欧非柳,刚劲古朴,看过几卷后就能初具鉴别能力。故我们鉴定写本的年代,实际上主要是鉴定明清时期的写本。写本鉴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凡言古籍版本的论著,无一不提及这项事业,但大多比较零乱。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对写本鉴定的论述比较有条理,他认为写本鉴定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考察。一是书法。即通过写本的书写特征来判断其产生年代。一般来说,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其独特性。如明朝及清初写本字体飘洒,书写自然,清康雍乾时期的写本则受馆阁体影响较深,工整秀丽,缺乏个性。特别是一些名家和知名刻工,可以通过观察其传世的书法作品掌握其特征,用以鉴定其书法图版。此外,鉴定写本还要注意避讳字,如清代吕留良后人写本,“留”字缺末笔,避家讳。二是纸张。纸张制造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常用纸。如魏晋南北朝隋唐多用麻纸,宋元多用树皮纸、竹纸(偶尔也用麻纸),明清则以竹纸为多,所谓毛边纸、开化纸、绵纸都是竹纸巾的品种。除了时代特点,写本用纸还有无格线与有格线的区别,以及栏线颜色不同之别。明写本一般可分为黑格、蓝格、红格、无格四类。嘉靖以前,一般多用黑格、蓝格或无格;万历以后,用蓝格和红格居多。清代也有黑格、蓝格、无格的,但以印绿格纸的为多。清末民初,又盛行用红格纸。这要通过掌握各时代有名的藏书馆阁、书坊的用纸规律来进行鉴别。三是写本的序跋、室名堂号、印记、题名等。古人写书,喜欢写序跋,有的书前后十几篇序跋;古人写书、抄书,喜欢在书口或栏外写上室名堂号,并钤上自家图章印记等。通过读其序跋,审其室名堂号、印记题名等,判定其作者与时代,是最基本的途径。在写本中,还要注意稿本、清稿本与抄本的区别。稿本与抄本的最大区别,在于稿本有涂抹改补的痕迹,而抄本则很少这种痕迹。清稿本与抄本的上要区别,则在于清稿本人多有印记,而抄本除了偶有抄者姓名外,没有正式的印记标志。鉴定写本,往往需要多种方法与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考察。7.刻本鉴定的主要方法传统文献中,刻本数量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地位最为重要,其版本鉴定也最为复杂。对于刻本鉴定,文献学家、版本学家列举了许多种方法,综合起来看,从版本形态、版本内容两个方面去鉴定较为条理。而一种刻本摆在一前,要鉴别其作者、年代与价值等,从其形态人手是首选的着眼点,因为版本本身是就文献文本形态而言的。只有在形态鉴别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才寻求从版本的文字内容去获得突破口。故刻本鉴定中,形态鉴定是第一位的,内容研判是第二位的。1.从版本形态上去鉴定。版本形态主要可从书名与藏版页、序跋、牌记印章、刻工、行款、纸墨、字体等方面去考察。2.从版本内容上去鉴定大多数刻本由其形态便可判断其时代与作者、价值等。但也有一部分刻本既无作者标识,也没有时代特征,甚至连序跋也遗失了或不完整。通过其形态无法判定,那就必须仔细审核其正文内容,经过一番考证,才有可能找出有关其时代、作者与价值的信息。在正文丰富多彩的内容中,目录、篇卷、体例、基本文字内容、讳字等项,是文献学家赖以鉴定版本的重要信息。总之,在版本鉴定中,要特别注意综合运用上述版本形态与内容的各项信息,切不可单凭某一点轻下判断。此外,先贤有关版本鉴定的经验之谈,是当代鉴定传统文献版本应当充分利用的。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有《经籍会通》四卷,其卷四关于版本价值的论述就很值得我们重视;(第三章)文献体例1.从内容性质划分文献的三大类型。从文献内容性质看,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