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考古学通论》教学体系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第三部分国外考古第四部分专题考古第二部分中国考古第一讲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讲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三讲夏商周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第五讲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第六讲宋元明考古第四讲秦汉考古一、秦汉考古概说二、秦汉墓葬考古三、秦汉时代的物质文化一、秦汉考古概说1.目前秦汉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2.秦汉考古研究的特点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3.秦汉考古分区1.目前秦汉考古的主要内容a、秦汉墓葬制度及帝王陵寝制度的形成和变更b、秦汉都城制度的演变c、秦汉物质文化专题----青铜器、漆器、早期瓷器对秦汉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器物特征、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是秦汉考古研究的根本。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进行秦汉考古的分区和分期研究,进而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关系。2.秦汉考古研究的特点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对秦汉墓葬分区的理解,还必须和民族文化区密切联系起来。民族文化区的划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划分即将汉民族作为一大的文化区,而四边的少数民族作为一文化区。如此可分为:中原文化区、越文化区、夜郎文化区、滇文化区等等。微观划分则认为中原各个地区仍然存在地区差异,有文化的中心和非中心之分,可进一步划分为秦、三晋、楚、齐、鲁、燕等不同的文化传统区。我们必须注意,由于汉文化的影响,文化分区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的汉族认同感有关。比如现在的边疆概念。汉文化圈的形成,是不断变化的。开始通过军事的征服,然后设置郡县、移民的方式,进行文化的征服(包括农业文化、教育)。由于交通、土著力量的关系。形成的层次很多,阶段也很明显。这与汉代经济开发的阶段有关。昀早开发的是在中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湖北、安徽、四川、苏北,人口、郡县的多少),然后才是江浙、江西、湖南、两广,云贵等西南昀后开发完成。由于云贵地区土著势力强大,对其汉化时代到东汉才完成。汉文化圈的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夏商周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域范围局限于中原地区;第二阶段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文化向四周扩张,包括西域、朝鲜、南越、滇池等地均纳入其统治,在现在的中国版图确立了汉文化的存在。南方地区的吴越地区、两广地区有民族认同感,而更偏僻的西南等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尚未纳入汉文化圈范围之内。第三阶段在东汉。云贵地区汉墓大量发现,包括现在的越南均有发现。这种文化圈对东亚构成重要影响。3.秦汉考古的分区秦汉时期,各地区文化面貌逐渐趋于一致,考古学的共通性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表现得十分明显。(附:汉制的确立,从汉武帝开始,以前为文化多元性,这也是汉初承秦制的体现)但是在总的共同性前提下,不同地区和民族还保留某些固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分区奠定基础。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陕西关中地区、泾渭流域、山西省的中南部、河北省的中南部、河南省、安徽省的北部、江苏省的北部和山东。这一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许多新鲜事物首先从这里开始,然后传播各地,如西汉时期空心砖墓的盛行、砖室墓的出现与流行、壁画墓的出现、画像石墓和画像砖墓的出现,大型崖墓的出现。东汉时期陶模型明器的流行、铅釉陶器的发明等。空心砖墓36.5×17.5厘米36.5×17.5厘米贵妃出游图画像砖南北朝38×19×6.3厘米山东东平东汉壁画墓墓顶星云纹孔子见老子问礼图山东东平东汉壁画墓踏鼓舞图山东东平东汉壁画墓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两湖、江西、皖南、苏南和浙江。为传统的印纹硬陶制作区,瓷器昀早出现于此地。墓葬方面,西汉时期仍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砖室墓在西汉末东汉初期出现。未见空心砖墓,画像砖和画像石墓少见。楚墓四川盆地包括:川东、川西、嘉陵江、涪江和沱江流域。墓葬方面,秦和西汉时期流行竖穴土坑木椁墓,东汉时期流行砖室墓和崖墓。随葬品中,早期还保留巴蜀的特点,西汉中期与中原一致。崖墓文物川西高原云贵地区包括:岷江上游、金沙江和云贵地区。岷江上游到云南西北流行石棺葬,器物为双大耳罐、三叉格剑为典型;川西南的安宁河流域为大石墓,带流壶为其典型;云南以滇池为中心流行竖穴土坑墓,为滇文化(典型器物如铜鼓、贮贝器);贵州地区为夜郎文化,盛行套头葬。“套头葬”是夜郎古国昀具神秘色彩的丧葬习俗,是指人死后,有等级的人可以用铜釜、铜鼓、铁釜等套于死者的头部入土,是土著部落中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人才享有的特殊待遇,这种葬俗在其他地方都未发现过。贵州赫章出土西汉时期的铜釜华南地区秦和西汉时期流行竖穴土坑墓,东汉时期流行砖室墓。陶器西汉中期以前以硬陶系统为主,西汉中期以后以灰陶为主。甘新地区西域文化长城内外地区墓葬分两个系统:一类为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壁画墓;另一类也为竖穴土坑,但随葬大量的家畜,有浓厚特征的铜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四郡的影响,汉文化移植当地,但游牧文化占主导。二、秦汉墓葬考古1、秦汉以前墓葬习俗的简单回顾2、秦汉墓葬制度3、汉代丧葬习俗4、秦汉陵寝1、秦汉以前墓葬习俗的简单回顾主要概念葬: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墓: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坟:墓上的封土根据资料,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墓葬,后历经新石器等不同时期,墓葬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墓葬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葬具、随葬品,还有是否合葬、家族葬、头向等等。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新石器时期墓葬已有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用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中),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有些合葬墓,他们性别相同,应是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时期的合葬墓,则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仰韶文化墓地姜寨遗址墓葬城头山大溪文化墓葬屈家岭墓葬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比较小而浅。新石器晚期有些地区已经用木棺作为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周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于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为葬具,称为“瓮棺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一般以仰身直肢居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则可能属于凶死。半坡瓮棺随葬品以陶器皿昀多,其次是石制或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也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一些墓地,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儀,女子墓内多纺轮,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分工。早期同一墓地随葬品的分布比较平均,说明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基本平等;后期则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墓葬,随葬的陶器多达100件,猪头达10多个。大汶口玉、石器大汶口彩陶大汶口彩陶缸及牙器彩陶缶及骨雕筒大汶口陶器商代:墓葬制度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贵族墓葬都用木材构筑椁室,敛尸体的葬具均为木棺放置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墓主只有1人,未发现夫妻合葬现象;贵族墓多墓道,有四条或两条。平民墓无墓道随葬品:贵族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多青铜酒器。贵族墓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妇好墓与54号墓平面位置图妇好墓上的建筑(复原)玉凤妇好墓妇好墓长长13.613.6厘米厘米玉龙妇好墓妇好墓玉象(妇好墓)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妇好墓玉人妇好墓高9.5厘米玉人妇好墓妇好墓象牙觚形杯妇好墓妇好墓青玉簋骨笄骨笄局部铜镜铜方斝妇好墓偶方彝铜盂鸮尊妇好墓鸮尊局部铜觥铜觥局部铜爵妇好墓铜爵局部玉援铜内戈妇好墓西北冈一○○一号墓平面图西北冈王陵区局部武官村大墓平剖面图武官村大墓武官北地M260平剖面图西周春秋墓葬形制与商代相同,但葬具出现变化,棺椁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棺椁7重,诸侯5重,大夫3重,士再重。诸侯贵族目的随葬品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再各种食器中,鼎、簋是昀重要的器具。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从春秋战国开始,诸侯也用九鼎八簋现象。西周出现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再两个相互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的“异穴合葬”。张家坡车马坑张家坡西周墓地曲肢葬洛阳凯旋路洛阳凯旋路东周墓地东周墓地曲肢葬洛阳凯旋路洛阳凯旋路东周墓地东周墓地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葬洛阳东周王城陶窑遗址M6083壁龛内的随葬品洛阳东周王城陶窑遗址M6083战国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再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现方锥状。墓室地面上建有“享堂”墓葬形制与商周一致,多墓道。曾侯乙墓开凿在岩石中,无墓道,形状不规整。诸侯贵族墓流行在附近设车马坑。中山王墓除车马坑外,还有船坑。出于防盗,墓室多积石积沙;为防潮,多积炭。楚墓则流行用一种灰白色的粘土以保护尸体和随葬品。楚墓2、秦汉墓葬制度墓的构造:秦和西汉前期继续流行战国时代以来流行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从西汉中期开始,主要采用横穴式的洞穴为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特点在于模仿现实中的房屋。在地面上筑坟丘,并建祠堂,竖墓碑,立墓阙,置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随葬品方面,除各种实用的器物外,还使用大量的陶制模型明器,人殉到汉代基本结束。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坟墓有特殊的规制,开创了中国历代皇帝的陵寝制度。随葬品: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随葬品在种类和数量质量方面均达到空前的水平。漆器在当时已经十分流行,但礼器和乐器仍然被认为是昀重要的随葬品。下层贵族和平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横穴式土洞墓,也出现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墓。这两种墓在当时还不普遍,但它们的出现意味者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现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中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已经变少很多。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代替。秦文化洞室墓秦文化洞室墓秦墓随葬骑马陶俑塔儿坡秦墓仿铜陶器组合鼎敦壶长沙马益顺巷M1墓的分类秦汉时期的墓葬与前期相比,特点是墓的形制和构造富于变化,种类众多,有木椁墓、土洞墓、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和崖墓。除木椁墓为竖穴外,余为横穴,为先秦不见。木椁墓其形制继承商周木椁墓。主要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至中期,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则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墓室一般为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坑内筑木椁。规模较大的墓设一斜坡或阶梯式墓道。湖北省和湖南省境内的秦和西汉前期的木椁墓,继承战国时代楚地的传统,用一种密度很大的白色或青灰色的膏泥填在棺椁周围。棺椁继承周代的礼制,有一定的等级。高级贵族的棺椁有“梓宫、便房、黄肠题凑”。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便房:即用便木构筑的棺室。梓宫:用梓木做的棺。一般在便房内。外藏椁:两种观点,一种为回廊,内埋葬器物;一种为丛葬坑。以上为汉代皇帝专用的葬制,因西汉诸侯王“同制京师”,故也可以使用,其它大臣只能由天子特赐。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土洞墓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但很少。秦汉时期,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大量流行,并延续到各代。墓室为横穴的土洞,前部一侧或两侧往往设耳室。墓道为长方形竖井,也有长斜坡式。墓主多为下层地主。空心砖墓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西汉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大量流行,东汉即消失。在横穴式的土洞内,用空心砖堆砌墓室。墓道多为竖井。西汉前期,墓室为长方形,形状象木椁。到了西汉中晚期,顶部往往砌承屋顶状,前壁作为门的形状,显得类似房屋。墓室内得砖面上印有花纹和图像。墓主多为中下层地主。砖室墓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不久便迅速普及,东汉时期流行全国,并盛行于以后各个时代。墓室用小型长方砖砌筑,局部地区用楔形砖和隼卯砖。石室墓出现于西汉晚期,盛行于东汉一代。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