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1:(10年江苏卷)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复习2:(11年滨州)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D复习3:(11年江苏卷)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复习4:(10年浙江卷)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建交国家495469878895103107110112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复习5:(10年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例题:[10年江苏卷]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D例题:[变式]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图体现出的最主要的变化是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D例题:[10年天津卷]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D例题:(11年海南卷)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A例题:(11年四川卷)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A例题:(11年浙江卷)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D例题:(11徐州)美国《时代》周刊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1986年1月6日,邓小平作为有世界影响性的中国领导人登上首期封面人物。他当选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①他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深得人心②他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③他的“南方谈话”改变了中国④他在改革的同时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D例题(11武汉):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①国家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B例题:邮票浓缩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三枚邮票展现了现代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重大事件。如果要为第二枚邮票加盖起步地纪念邮戳,应该去哪些省份?①四川②江苏③安徽④广东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D探究思考: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建国初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中的“变”与“不变”?例题: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是CABCD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例题:(11年江苏卷)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A探究思考:2、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1949—1956多种——单一(2)1978—20C90S单一——多种没有变化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例题:(11年北京卷)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全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2B例题:(11年山东卷)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C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经营方式经济体制探究思考:3、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成分并存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见:《南方凤凰台》91页例题:(08江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答:苏: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中: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答:相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例题: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上述经济调整都依据了凯恩斯主义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相通之处A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例题:(11年广东卷)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据材料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答: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答: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经济基础薄弱。(2分)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答: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