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0/7/12第九组杨胜东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整章分析:小组所有成员参与讨论PPT制作:杨胜东根据小组成员讨论的资料汇总,制作成PPT。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杨胜东根据整章分析完成。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王光林根据整章分析完成。分工明细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1.发展背景分析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本章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依托就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荒漠化和森林的开发保护进行举例,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和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整体分析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2.外部联系(1)与初中地理教材的联系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层次上来看。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本章中涉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利用到初中地理的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本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就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单元的西北的地区。第二章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就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世界的海陆分布中七大洲中的南美洲。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2)与大学地理教材的联系高中地理教材是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联系密切。高中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要求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大学地理教材虽然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对各知识点的探究更深入,各个领域都是单独分科或是独占一本教材。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高中地理是大学地理的学习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更好的学习与地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高中学习的地理必修1中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对于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学习“地球概论”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3)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知识涉及物理、生物、化学、历史、数学等学科。就本章的内容来看,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中就提到到植物的生长问题,涉及到生物学,以及在描述荒漠化干旱的自然特征时,用了数据来判断干旱程度,涉及到统计数学。其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特别拿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作为阅读材料,这里涉及到历史学。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中说道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时,通过生物学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地球之肺”之称。用物理中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来解释雨林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的作用。在阅读材料中还涉及到医学,材料说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教材中还用到统计图表表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4)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地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常常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生产生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章内容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涉及“生态的环境的破坏”,“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三个方面。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我们生活的家,小区或是村子,大道一个国家或者世界的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我们生活质量,农业生产等。其中荒漠化的原因以及雨林开发的情况都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3.内部结构分析(1)横向分析整章的内容结构:区域生态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2)纵向分析整个七年级上册的章节内容:本书共有四章,分别如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1.本章课标要求与解读(1)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课标解读包括三大方面:区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并说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描述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二、具体分析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的脆弱性2、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通过停止开发北大荒的案例,了解保护湿地的重要性5、使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2.本章在地理必修3中的作用全书分五章,以介绍区域地理为主。整个地理3在课程标准中被分为三大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章是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处于第二章是有原因的。这一章是在学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的,这一章主要介绍的是区域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其中有原因,影响还有措施。本章内容贯穿了整本书,对后面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的学习做一个基础,因为后面章节所涉及的经济活动都是在本章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经济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符合可持续观,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排列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与我国的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3.本章知识结构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背景:干旱的环境成因:人为原因过程:历时分析对策与措施我国西北地区背景: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脆弱性成因:人为原因保护与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4.本章能力构成分析本章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例如通过阅读叙述性课文和图文结合,分析总结出荒漠化的特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雨林的作用以及雨林的脆弱性,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以及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总结的能力。通过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之路,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让学生知道除了农牧业因素外人口压力和贫困也会加剧荒漠化,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阅读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讨论交流,根据各种人对雨林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问题研究,培养学生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5.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科学探索精神。2.科学辩证的认识荒漠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3.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6.教材重难点分析结合《课标》、教情及学情,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章的重难点,概括如下所示,每一节重难点的具体分析,将在本文的逐节分析中加以呈现。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难点:1.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重点: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难点:1.理解雨林的脆弱性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7.本章的表述结构分析本章主要栏目有叙述性课文、阅读、思考和活动,共有27张图,6个阅读,5个思考,6个活动。主要是以叙述性课文为主活动性课文为辅,提倡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进行教学活动。从表述形式上可以大致分为课文、图像和练习三类。例如:第一节中用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与西北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结合一定的叙述性课文让学生充分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再结合活动让学生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作用,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本章都是采用这样的表述结构,利用图文、阅读、思考、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巩固,再理解,再巩固,形成一个循环的知识体系。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课标解读:本节遵循课标要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荒漠化。本节通过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之路和掘井带来的负作用,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危害,用叙述性课文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对荒漠化生物的、工程的、政策的综合治理保护措施。逐节分析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2.结构分析A.知识结构分析这一节由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如图将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作为分析框架空间时间对策措施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概念自然因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B.图文表述结构分析本节内容中共有13幅图、2个活动、1个思考、3个阅读、及表述文字组成,其中有5幅图为活动性课文中出现。由此可见,本节的教学过程以叙述性课文教学为主活动性课文为辅,在课文的开始先进行文字表述,说明该部分内容所需的一般地理概念、地理过程。本节开篇用叙述性课文对荒漠化的概念进行了描述,将叙述性课文结合图2.1、图2.2和图2.4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之路和掘井带来的负作用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和荒漠化的影响。结合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进行补充—人口和贫困等社会因素。最后通过图文结合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科学探索精神。2.科学辩证的认识荒漠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分析4.重难点解析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