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领导学基础》单元辅导(1)第一章导论一、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1、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学产生的客观要求;2、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社会分工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横向分工;二是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工。横向分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生的分工形式,依次包括: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及体力与脑力的分工。现代社会的三大纵向分工包括: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与咨询的分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纵向分工——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直接导致了领导与管理的分离,成为领导学产生的客观基础。3、领导学是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二、领导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科特色1、领导学的基本内容(1)以领导的本原和基本要素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学的产生与发展、领导学的基本原理及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领导的权力与制约,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2)以领导的结构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关系与角色。(3)以领导的功能与方法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战略与决策,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2、领导学的学科特色(1)社会性;(2)综合性;(3)应用性;(4)交叉性。三、领导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1、领导学的研究方法(1)辩证研究方法。(2)实证研究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3)历史研究方法。(4)比较研究方法。(5)案例研究方法。(6)系统研究方法。2、领导学的研究意义:(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3)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四、领导的含义与本质1、领导的含义。领导是与人类社会共生的,人类社会的群居生活是领导产生的首要原因。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领导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要素:(1)领导主体。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2)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领导客体则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领导客体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3)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领导手段的综合运用和灵活组合,兼顾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利于本系统目标的实现及在更大系统中竞争力的提高。(4)领导目标。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一个没有目标的领导活动不仅是没有成效的而且也会迷失方向。(5)领导环境。领导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系统环境中展开的,这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也包括内部的组织环境等。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地把握并适度地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是实施科学而有效的领导的必要条件。2、领导的本质领导活动是一种为了公共目的所进行的社会性活动,其本质体现为公共使命的承担。3因此,从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归宿来说,领导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并且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体现着公共利益的服务。3、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P11-12页五、领导的属性与特点1、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2、领导的特点:(1)系统性和互动性。(2)强制性与权威性。(3)战略性与前瞻性。六、领导的类型与功能1、领导的类型P14-16页以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标准划分、以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对象为标准划分、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划分、以领导的层次为标准划分等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领导类型。2、领导的功能在领导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对领导功能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形成了众多观点各不相同的学派。领导的功能:①引导功能;②组织功能;③指挥功能;④控制功能;⑤协调功能;⑥激励功能;⑦教育功能。七、中国领导理论概述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兵家。(2)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①民本思想。②谋断分离的思想。③人本思想。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1)在宏观全局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2)在具体的领导思想与实践方面,主要有以下贡献:一是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三是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八、西方领导理论概述1、一条基本线索: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价值中立是指:只要能掌握一定的权力,占据一定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指挥下属实现组织目标,就被认为是领导者,不论这个人物对历史与社会的作用是进步与非进步。非价值中立则是指:领导不仅应注重权力的拥有与组织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对社会的进步意义以及公民在道德上的提高与升华,并强调领导者与权力滥用者和暴君是不相容的。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的发展,说明西方的领导理论研究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历了一个日益丰富化与科学化的过程。42、两个研究方向西方领导理论,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领导者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3、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①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与行为的研究;②企业领导领域;③军事领导领域,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4、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1)领导特质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领导特质论以领导者为中心,从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的不同特质出发,希望通过领导特质的研究,发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并解释领导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波特,代表人物有斯托格蒂尔、吉伯和穆恩。2)行为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领导行为论认为: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领导者借助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被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行为理论在对领导行为的基本倾向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领导风格和领导行为对领导绩效的影响。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多基尔、勒温、利克特、坦南鲍姆、布莱克和莫顿等。主要成果有: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三种领导方式理论,领导“连续带”模式,四制度领导模式,管理方格图理论等。3)权威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权威论基本上与行为论并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雷芬。他们认为领导不是一种权势的运用,而是一种影响力,谁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谁便是领导者,而不一定是在机关组织中居于正式权力地位的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领导权威的构成、行使、作用及提升等内容。4)权变论阶段(20世纪60~90年代)。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权变理论又称情景理论、情境理论或者情势理论,代表人物是菲德勒等。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5断不再局限于道德标准。5、领导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不作为重点考试内容,希望大家自己看教材进行相应的研究。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一、领导权力的起源1、权力起源概说的七种代表性观点:神权说;德仁说;智慧说;暴力说;契约论;资源说和接受论。七种权力起源说,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权力起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2、权力起源的因素(1)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2)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3)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二、领导权力的发展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的特点是:(1)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2)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3)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4)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发达。(3)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国家里,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的特征依然部分地存在,而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的特征也已大量出现,但却尚未完全具备。于是,在转型期社会,6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就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三、领导权力的含义与本质属性1、领导权力的含义所谓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这一定义大致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领导权力的主体。(2)领导权力的目标。(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4)领导权力的客体。2、领导权力的本质(1)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关系。(3)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四、领导权力的特征1、无形性;2、依附性;3、可塑性;4、对象性;5、强制性;6、目的性7、交换性;8、垄断性;9、诱惑性。五、领导权力的结构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构成要素(1)领导权力主体7(2)领导权力客体(3)领导权力载体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六、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与联系1、权力与权威的共性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权力不等同于权威,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1)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在一个现代组织中,领导权力一般来源于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条例的规定,具有外在的、法定的性质。而领导权威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影响力。(2)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领导权力主要以职权形式出现,其所发挥的指引与影响作用是以强制性做后盾。而领导权威则主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从而通过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来统御被领导者与周围的人。(3)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领导权力是通过命令、批示等强制手段产生影响的,具有直观、明显的特点。这种权力随着职位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职务的终止而消失。而领导权威则不同,它来自领导者的自身,通过领导者的崇高威望和优良品行感染并影响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4)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领导权力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在这种强大“外力”的作用下,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一般多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服从,有时处于敢怒不敢言或敢言而不敢动的反抗状态。而领导权威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人们心理上的认可与感情上的接受,在这种“内动力”的作用下,人们对领导者时常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尊敬与主动的服从和依赖,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七、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