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医院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第一节各项规章制度供应室工作制度1.熟悉各种物品性能、清洁、保养、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做到供应物品适用、无菌、无致热源,确保医疗安全。2.供应室应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合理设计收污、粗洗、精洗包装、敷料制作、灭菌、无菌物品存放和发放顺向路线,不得逆行。污染物品,未灭菌物品,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避免混淆。3.各种用后的物品,除布类物品外,均应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后再交供应室。4.科室送交灭菌物品应贴化学指标胶带,标明物品名称、科室,灭菌日期或失效期、责任者。消毒物品有效期为7天。认真管理科室送消毒,以防差错或丢失。5.了解各科室的需求,及时调整、补充。6.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供应的器材、物品等应按月做好预算,向有关部门请领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7.凡沾有脓血的器材须由科室立即洗涤清洁,以免凝固损坏。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应先行消毒后送供应室处理。8.定期测定消毒锅性能,并做好抽样及灭菌效果监测。工作人员进入灭菌室须换鞋,戴口罩、帽子。无菌室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每月大扫除一次;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每月做无菌包及无菌室2空气培养一次,并有记录。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消毒物品的有效期,过期物品应重新回消。供应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去污区管理目的:控制污染器械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及时清洗消毒,所有的工作流程及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1.按规定由专人、专车回收使用过的污染物品及器具等;2.回收过程中注意不要污染科室周围环境;3.回收物品后在污物分类台分类核对登记,并采用适当有效的方法清洗消毒;4.进去污区必须在缓冲间,戴帽、口罩、手套、换鞋、穿去污区服装,进行冲洗时须穿防护衣、戴防护面罩;5.出去污区必须洗手、脱口罩后进入缓冲间,脱防护服、脱去污区衣服、换鞋、洗手;6.去污区划分三区域:污物分类台、粗洗区、精洗区,分类的范围尽量缩小,保持环境的清洁,保持地面的干燥;7.特殊传染病(朊毒体、SARS、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物品回收时,应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并做传染标记,写病区、姓名、疾病名称,先用1000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8.每日工作结束后,清洗地面一次,浸泡池以含氯消毒剂冲洗及擦拭清洁,开窗通风;9.回收箱每次用后须进行消毒、清洗,回收车在回收工作结束后进行3消毒清洗,所有物品保持干燥存放;包装区管理目的:工作包装区域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制作过程,严格消毒隔离的目的是保证清洗后的医疗器械不被再次污染,确保灭菌质量。工作包装区划分器械包装区、敷料包装区、灭菌区3个区域。1.凡进入工作包装区的人员应换鞋、洗手、戴帽子和更衣,尽量减少人员出入,以保证包装区的空气洁净度;2.从去污区进入的物品,必须经过彻底清洗消毒方可进入,清洁敷料布类必须从包装区的传递窗才能进入工作包装区;3.灭菌区消毒员严格按照各类灭菌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检查物品的外包装、包外化学指示及标签项目填写、正确装载卸载、炉号炉次登记及签名;4.工作结束后由专人对环境进行保洁,每个工作区域必须保持空气洁净;5.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物品表面、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监测并登记;6.实验室制剂禁止送供应室灭菌。无菌存放区管理目的:确保无菌物品存放条件、有效期内使用、空气质量,严禁非无菌物品进入无菌存放区。适用范围仅限于发放无菌物品的人员,凡进入无菌区的人员应洗手、更衣、换鞋、戴帽子,以保证无菌物品存放间的空气洁净度。1.无菌物品出炉时必须检查包装、炉次炉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的4填写,所有灭菌的无菌物品应注明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炉次炉号、消毒员签名。2.无菌物品在距离地面25cm、离墙5cm、离天花板50cm的储物架上开放式存放。3.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去外包装,方可通过传递窗进入无菌物品存放指定的区域。4.每日用0.1%浓度含氯消毒剂加清水拖地及进行室内台面、无菌电梯、储物架的清洁.5.无菌物品储存室室温要求低于24℃,相对温度应保持在低70%为宜,无菌物品储存必须放在干燥洁净的存放架上;装载筐每月清洁一次7.无菌物品名称标签必须清晰,包外使用蒸汽压力化学指示胶带封口,注明品名、操作者及核对者姓名、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安全使用,不超过规定的有效期。8.无菌物品应包装严密、无破损、洁净干燥,若呈潮湿状态则视为非完全灭菌,不可进入无菌储存放区内。9.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检查无菌物品的质量,不得发放湿包、散包、落地包、脏包、过期包,及时清点过期物品。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1、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强行通过方式,路线不逆行。2、污染、清洁、无菌物品分窗收发,分室存放,设单独窗口发放,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内。53、严格掌握各种医疗器材的洗涤、包装、消毒技术规程。4、包布容器保持清洁、干燥、完整、一用一洗。5、各种消毒包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如名称、消毒日期、有效期、责任人、消毒者。标志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6、严格掌握高压灭菌操作技术,每包放化学指示卡,每日做B-D试验,每锅有物理监测记录,每月一次生物检测。7、进入无菌室必须更衣、换鞋、洗手,无菌物品每月一次细菌培养,每月一次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培养。8、每天一次紫外线照射,灯管二周一次95%酒精擦拭。一次性用品及医疗废物管理1、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由供应室统一领取并进行质量验收,未拆除外包装放入专室内,已拆除外包装可放入无菌物品存放间。2、使用后由供应室一对一以旧换新,统一毁型,浸泡消毒(1000mg/L消毒灵浸泡1小时)实行登记签名。3、医疗废物由专人负责分类、装箱,每1—2天由废物处置中心专用车回收,做好登记签名工作。4、回收点保持环境卫生,堆放整齐,门窗加固防盗。手卫生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2、医务人员要掌握洗手和手消毒指征,规范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3、各科室洗手盆要保持清洁,有洗手示意图,肥皂干式存放;按要求逐步在重点部门和病房治疗室等处安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干手设施”。4、各科室应加强对工勤人员手卫生管理和有关知识培训与教育。65、院感科对全院员工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知晓率;对全院手卫生管理质量进行督察并提供指导。6、在医疗机构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应达到如下要求:(一)Ⅰ类和Ⅱ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5cfu/cm2。Ⅰ类和Ⅱ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普通手术室、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二)Ⅲ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0cfu/cm2。Ⅲ类区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三)Ⅳ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5cfu/cm2。Ⅳ类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科及病房。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供应室沟通、追溯、召回制度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追溯制度1、院感科每月1—2次对消毒供应室工作进行指导、质量监督,有记录,每月评价一次。2、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依照标准,每周至少两次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有记录。73、对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及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均应记录存档。记录要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为≥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留期为≥3年。4、消毒供应室供应的各类物品均要符合质量标准,每月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必要时召开相关人员讨论会,追溯相关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有记录。消毒供应室灭菌物品召回制度1、消毒供应中心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2、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3、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4、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无菌物品方可发放。5、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能使用。6、灭菌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先重复一次生物监测程序,如合格,灭菌器可继续使用;如不合格,应尽快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8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生物监测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能使用。7、对使用了生物监测不合格的物品的病人建立档案,以便跟踪观察。供应室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制度目的:为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提高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了解供应室所提供的服务是否适合科室的需要,特制订供应室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以使供应室人员更好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持续改进供应室工作质量。1、消毒供应室与临床科室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2、沟通方式(1)下收下送过程中征询意见(不定期)。(2)电话交流(不定期)。(3)发放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定期,每月一次)。3、对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信息,做到件件及时落实,样样都有回音,使供应室的工作处于内外部的监督机制之中。4、每月对《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分析汇总。5、每月将临床对《消毒供应室意见调查分析汇总及反馈信息表》分析汇总结果及改进措施填入并通报每位员工。供应室质量管理制度去污区工作制度1、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92、对各类物品要严格检查,凡有破损缺件或感染病人用过的物品未经科内预先处理,拒绝回收。3、回收物品经拆包分类,包内器械用多酶清洗液浸泡。4、物品经多酶液浸泡后,刷洗去除器械上的血垢等污物,有关节、缝隙、齿槽的器械,应尽量张开或拆卸,进行彻底刷洗,然后用流动水冲净。5、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应消毒后按常规污染物品处理。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病人用过的物品,高压消毒后按常规污染物品处理。6、每三天更换各种消毒液一次,每日监测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防止消毒液污染周围环境。7、浸泡物品所用多酶清洗液应按物品污染程度现配现用。8、保持回收间清洁、整齐,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二次。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并做好记录。9、在去污区工作期间不准打手机。包装间工作制度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种类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2、认真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贴上包外标签,注上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并签名。103.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50cm,重量不超过5Kg。4.盘、盒、器、皿类物品应单件包装,若按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盘、盒、器、皿包装在一起时,则有盖的应打开,所有器皿口子应朝一个方向,器皿之间用吸湿毛巾隔开,以便蒸汽流通。5.包布应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大小合适,禁用破损包布和无孔铝饭盒。6.打包可捆扎,需松紧合适;包内放132℃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包布粘贴包外标签。无菌物品存放间管理制度1、无菌室专人管理,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入内。2、进入无菌室必须进行卫生处理,洗手、换鞋、戴帽子、口罩、更衣。3、无菌室储存的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4、严格检查无菌包的质量:包装是否完整、启闭孔是否关闭,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是否合格。是否湿包,灭菌有效期是否正确。不合格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需重新灭菌。5、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在无菌室外拆除外包装,以中间层包装进入无菌室存放。6、无菌物品必须存放无菌架上。物品摆放有序,先放先出,无过期物品。7、灭菌包掉落地下视为污染物品。下送余下的物品视为污染物品不可再进入无菌室储存。118、无菌物品固定基数准确,登记及时准确。数目不符时及时查找。9、无菌室环境整洁,空气、物品表面及工作人员手细菌含量各个领域规范符合要求.下收车消毒制度1.专车、专人、专线回收物品、所有车具、用具专用。2.下收车、污染密封箱每次使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