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区域创新集群建设重点任务之一: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环境修复与示范实施方案中国科学院西北创新集群建设规划组2012年6月1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环境修复与示范实施方案目录一、重点任务建设的必要性....................................................1(一)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意义....................................1(二)西北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特殊重要性........................2(三)西北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需求................................4二、建设思路与目标................................................................5(一)建设思路.................................................................................5(二)建设目标.................................................................................6三、建设重点内容....................................................................7(一)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技术与示范....................7(二)西北重大能矿基地环境修复技术与示范..........................12四、组织实施安排...................................................................17(一)重点任务立项.......................................................................18(二)任务监督检查.......................................................................18(三)任务验收...............................................................................19(四)成果管理...............................................................................19(五)组建创新平台.......................................................................19五、保障措施...........................................................................20(一)机制保障...............................................................................20(二)人员保障...............................................................................21(三)资金保障...............................................................................21(四)政策保障...............................................................................21(五)信息保障...............................................................................211一、重点任务建设的必要性(一)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意义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特征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生态脆弱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2、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意义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围绕资源环境的竞争更加激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昀大、脆弱生态类型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二)西北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特殊重要性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寒区与干旱区相依并存,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阶梯相联,内陆河流与大漠相伴为伍,长江黄河水系同源于冰雪高山,西南山地与干热河谷同处共生,生物多样性独特丰富。长期以来,生态的敏感性和环境的脆弱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1、西北生态脆弱区特征西北地区的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该区主要分布于河套平原及贺兰山以西,新疆天山南北广大绿洲边缘区,行政区域涉及新、甘、青、蒙等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区,呈非地带性岛状或片状分布,环境异质性大,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极度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土地荒漠化严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高山亚高山冻原、高寒草甸、荒漠胡杨林、荒漠灌丛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等。(2)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该区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沟谷地带、藏北高原和青海三江源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地势高寒,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植被稀疏,具有明显的风蚀、水蚀、冻蚀等多种土壤侵蚀现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之一。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高原冰川、雪线及冻原生态系统,高山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山沟谷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等。(3)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该区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干燥度1.0~2.0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行政区域涉及蒙、吉、辽、冀、晋、陕、宁、甘等8省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壤结构疏松,植被覆盖度低,容易受风蚀、水蚀和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疏林沙地、农田等。2、西北地区的资源特征西北地区是我国能矿资源种类组合齐全、品位高、开采条件好,并且各种矿产资源的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地区。能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优势所在。我国西北地区(含晋陕蒙(西)青甘宁新七省区)煤炭资源量38582亿吨,占全国的84.75%,且煤质优良,开发前景广阔。2009年西北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65%左右,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的宁夏、陕北、蒙西地区原煤产量超过10亿吨,占全国的30%左右,在我国能源安全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北地区油气资源蕴藏丰富,根据相关研究结论,西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量为3320亿吨油当量,资源潜力非常巨大。此外,西北地区是我国大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基地,不仅在大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形成了多个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比如占全国工业镍储量90%的甘肃金川矿床,实际亦是中国已发现和利用的唯一超大型铜镍矿床,还有甘肃的西成超大型铅锌矿床、白银厂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和青海的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等一大批重要有色金属矿床,这些矿床的开发利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并加速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3、西北生态脆弱区保护与修复的战略意义西北生态脆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区域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该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将会对长江、黄河等外流河流域以及石羊河、黑河等内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影响我国的四大沙尘暴源区中,有两大源区位于西北生态脆弱区,而随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退化,青藏高原已经逐渐成为新的沙尘源区(长江和黄河源区)。西北生态脆弱区是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区之一,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和土壤肥力的损减,而且造成黄河及其支流含沙量的急剧增加,影响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西北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许多地方保存了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生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物种,对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西北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是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国家战略性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是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区。然而,长期以来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地表扰动、地面塌陷、植被退化、水循环过程改变、地下水污染、人为水土流失加剧、次生灾害加剧如诱发次生地震、区域生态过程失衡、打破水土气生平衡。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推动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西北生态脆弱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集聚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仅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减轻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发展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用单纯经济指标充实的概念。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维护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是西部大开发的题中之义。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温家宝总4理强调,“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克强副总理指出“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三)西北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需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和治理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2年4月25日,中国政府在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重申“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我国仍将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并且迫切地需要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1、国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