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进展传染病监测与控制【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概要】根据全国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2005年全国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为4428548例,死亡13263人,发病率为338.70/10万,死亡率为1.01/10万,病死率为0.30%。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508114例,死亡13185例,发病率为268.31/10万,死亡率为1.01/10万,病死率为0.38%。与2004年相比,发病率上升9.77%,死亡率上升83.31%,病死率上升67.02%。甲、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白喉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上升的病种依次为:霍乱、血吸虫病、艾滋病、麻疹、布鲁氏菌病、梅毒(其中隐性梅毒发病率上升112.92%)、丙型肝炎、猩红热、肺结核、乙型肝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下降的病种依次为:登革热、鼠疫、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淋病、百日咳、未分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戊型肝炎、狂犬病。2005年我国共报告7例人禽流感病例,死亡5例。2005年,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为920434例,死亡78人,发病率为70.40/10万,死亡率为0.006/10万,病死率为0.0095%。2005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共报告发病652341例,死亡362例,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12.89%;发病以痢疾、甲肝、未分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为主,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数的97.47%。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413674例,死亡6978人,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31.69%;发病以肺结核和麻疹为主,占本类传染病的97.79%。虫媒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共报告发病91732例,死亡3147例,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6.45%;发病以疟疾、流行性出血热和布病为主,占本类传染病的86.06%。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发病1347606例,死亡2392例,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4.92%;发病以乙肝、淋病和梅毒为主,占本类传染病的95.66%。新生儿破伤风共报告发病2761例,死亡306例,发病率与2004年下降了7.08%。2005年,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发病率的省份依次为北京、浙江、天津、新疆、宁夏、甘肃、青海、海南、西藏、广西、重庆、广东、陕西、贵州、2四川、福建、江西。2005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居前10位的病种为(见表)位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次病名发病数病名死亡数病名死亡率1肺结核1259308肺结核6713狂犬病100.322乙肝982297狂犬病2545人禽流感71.433痢疾456541艾滋病1316鼠疫30.004淋病180316乙肝908艾滋病23.415梅毒126445新生儿破伤风306新生儿破伤风11.086麻疹123136出血热271流脑8.897甲肝73349乙型脑炎214乙型脑炎4.208未分型(肝炎)71241流脑206钩体病3.189丙肝52927痢疾137登革热2.5010疟疾39656未分型(肝炎)116炭疽2.26【突发事件报告情况概要】200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分级标准审核订正后,全国共发生事件1624起,发病(中毒)82232例,死亡703人,与2004年同期相比,事件报告数下降了0.86%,发病(中毒)人数上升3.09%,死亡人数上升85.49%。2005年全国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无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0起,占全部事件的1.23%,发病(中毒)2851人,死亡97人;较大公共卫生事件408起,占全部事件的25.12%,发病(中毒)17116人,死亡538人;一般公共卫生事件1196起,占全部事件的73.65%,发病(中毒)62265人,死亡68人。2005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构成(见表)事件类型事件数占总事件发病占总发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数的%(中毒)数(中毒)数的%3合计1624100.0082232100.00703100.00传染病100061.585723469.609713.80食物中毒42426.111546618.8138654.91职业中毒674.1319002.317610.81其它中毒583.5716912.0610114.37环境因素事件261.6025203.06121.7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0.181150.14243.41预防接种、服药事件40.254250.520.00其它公共卫生事件140.865330.6571.00流感样病例暴发281.7223482.860.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工作进展】1.参与国家有关重大规划、文件的编写工作。协助卫生部起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应对流感大流行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国家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装备目录及标准草案》等。同时,制定中国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管理办法及培训方案》。2.积极筹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网络。就我国应急实验室网络建设做出规划并提出具体要求。3.完善应急专家库。向卫生部推荐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269名。同时,完成中国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的组建,包括流行病学、传染病、中毒、核与辐射、健康教育等领域的194名专家。4.做好有关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完成直属单位应急储备物资品量表,并根据需要储备了部分急需试剂和防护用品等。另外,为应对禽流感防控需要,充实了中国疾控中心的物资储备。5.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连接县(区)、市(地)、省、国家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的多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并在中央、省、市(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重点传染病加强监测工作全面启动】中国疾控中心自2005年起全面启动重4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制定了16种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的监测方案,与31个省级疾控中心和14个专病防治机构签订全国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任务委托书。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16种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630个国家级监测点,所有监测点的监测工作都已展开。2005年举办全国性的各类监测方案和标本检测培训班17期,全国各监测点的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专业相关人员1500余人参加培训。2005年底对全国监测工作进行了检查督导。【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启动】中国疾控中心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监测和疫情报告部分,开发了动物疫情点区监测管理、面区监测管理、人间鼠疫监测报告管理、分地区统计分析、人员信息维护管理、监测点信息维护、疫源地信息维护、基础信息维护等多种系统功能。2005年9月1日该系统正式进行鼠疫疫情和监测数据的网络直报。11月,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开展鼠疫监测工作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系统启动和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也对系统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截止2005年底,大多数省份已经完成对系统的有关培训工作。【流感/人禽流感信息监测系统启动】中国疾控中心于2005年4月下旬正式启动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并于10月8日正式启用该信息系统。该系统将有利于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该系统涵盖了全国63家监测网络实验室、198家国家级哨点医院和141家非国家级哨点医院,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网络报告。2005年9月11日—29日在全国分五个片区举办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与信息系统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流行病学、实验室和系统管理人员。共约800名从事流感监测的专业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为我国今后利用信息系统开展监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布病干预试点工作】我国人间布病疫情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1992年的发病率低至0.02/10万,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新发病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人间发病率达0.48/10万,2004年报告新发病人11472例,发病率达0.89/10万。为进一步掌握我国布病疫情高发5省区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布病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探讨我国布病防治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在布病疫情较重、有代表性的黑龙江省龙江县和吉林省洮南市设立干预试点,实施布病干预措施。项目执行时间为2006年—2008年,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疾病监测、健康教育、建设产羔房、发放防护用品、疫区处理等。11月,中国疾控中心在吉林省白城市召开了布病干预试点项目启动会,截至2005年底已基本完成基线资料调查、实施细则制定等工作。【伤寒干预试点工作】中国疾控中心将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在广西和贵州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组织开展现场干预试点工作,并组织制定了《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干预项目实施方案》和《广西桂林市校区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方案》。根据干预方案,广西自治区针对桂林市全州县使用自备水水源(井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为伤寒、副伤寒干预区试验点。贵州省针对自身经济现状,先在小范围内开展伤寒、副伤寒综合管理干预措施试点,摸索在贫困地区伤寒、副伤寒的防制现场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现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2005年10月15日,《广西桂林市校区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启动会在桂林的全州县召开。12月1日,《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干预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启动会在贵州六盘水市召开。为配合此次伤寒、副伤寒干预项目的顺利开展,广西全州县和贵州六枝特区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将方案印发至相关单位,并成立领导小组。广西和贵州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干预项目将探索现时期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有效干预措施,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全面制、修订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卫生标准】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与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全面启动37种传染病诊断标准及其他卫生标准的制、修定工作。中国疾控中心负责诊断标准修订的具体组织和实施,2005年初开始着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诊断标准。先后制定《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制修订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委托书》。现已完成部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向卫生部提交了7个传染病诊断标准的报批稿。2005年5月,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向卫生标准委员会秘书处提交《传染病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该报告从传染病卫生标准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出发,6对传染病卫生标准发展的需求分析以及标准的范围、总体原则等内容进行研究,并初步制定传染病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与规划。2005年6—7月,标委会组织起草了《传染病卫生标准编写技术指南》,同时为配合卫生部组织的2005年全国卫生标准宣传周活动,起草传染病卫生标准宣传手册和现场宣传材料。此外对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申报国家推荐性标准—《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评审。【麻疹监测和控制工作】2005年全国麻疹疫情明显上升,发病率达到9.6/10万。除贵州省、新疆自治区在2004年麻疹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外,其他所有省份的麻疹疫情都明显上升。2005年全国有71%的病例仍然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但不同省份病例的年龄别构成呈现出三种模式:儿童和青少年组发病模式,即病例集中在20以下人群;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即病例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小年龄和成人两个发病高峰模式,即病例集中在7岁的儿童和20岁的成人。针对不断发生的麻疹疫情,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通过疫情简报、电视电话会等方式及时向各省疾控中心通报疫情;通过健康报和搜狐网等媒体向公众进行广泛宣传。针对浙江省麻疹疫情多次派遣专家赴现场,开展专项调查并指导控制工作。完成贵州麻疹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