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力第一节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3.知道力是矢量。4.会画力的矢量。5.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来命名。(二)能力训练点1.学会怎样通过力的图示,形象描述象的物理概念的方法。2.通过对力的分类内容的教学,渗透分类方法,使学生对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要有确定的标准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力的图示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物理图像的形式美。二、学法引导1.以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教师应引导、归纳出一般的规律。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进行归纳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准确把握“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概念。2.难点力的图示3.疑点当磁铁接近一小铁钉时,小铁钉受磁铁对它的吸引力向磁铁运动,此时小铁钉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为什么?4.解决办法结合实验、多观察、多思考第二节重力(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的方向。2.知道重心。(二)能力训练点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方法(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总结问题的能力。(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自然规律中隐含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教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难点重心、重心的变化3.疑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和g值有关,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值是恒定的吗?4.解决办法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重力、重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第三节弹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识形变的概念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力(三)德育渗透点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的演示实验来体现美引真的原则二、学法引导1.利用演示和举例等直观教学法引入展开讨论2.师生共同讨论来确定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计算。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弹力产生条件及方向的判断2.难点对弹力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3.疑点如何确定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没有挤压不发生形变4.解决办法用大量实验及事例说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深刻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对弹力有无的判断启发学生从物体状态入手,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力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判断。第四节摩擦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会利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素与什么有关。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训练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在研究摩擦力时,向学生渗透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的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摩擦力的研究,体现了物理现象贯穿于自然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利用实验演示、分组,通过现象找本质,对摩擦力的规律及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判定,则需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动摩擦、静摩擦可通过对比教学来进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得出F=FN2.难点(1)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问题(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3)指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指出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压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3.疑点(1)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滑动摩擦力产生,静止的物体都受静摩擦力作用,对吗?(2)如何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的含义。第五节力的合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合力合分力的概念2.理解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知道矢量和标量的含义及区别(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总结规律的能力,应用教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渗透等效思想。(三)德育渗透点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阐述等效的思想,并归纳出力的合成原则,平行四边形法则。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结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难点运用数学工具求解物理问题,如何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3.疑点1+12?4.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学生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结合数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第六节力的分解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2.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的定则3.理解力的分解的办法(二)能力训练点1.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教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以利用复习提问由力的合成反过来引人力的分解。2.利用演示法来分析分解的原则3.由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经过讨论和验证掌握分解规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2.难点力的分解方法3.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的方向4.解决办法设计实验,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一节机械运动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参考系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同时知道,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物体作参考系才有意义。2.知道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3.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物理学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弄懂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4.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5.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并知道用正、负表示位移的含义。6.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质点的教学,渗透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2.通过位移的教学,加深对矢量的理解。(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抓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和规律所蕴含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以大千世界的种现象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2.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来确定质点概念及条件3.通过类比的数学方法用数学上的点线、段来突破时刻与时间的关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质点与位移的概念2.难点怎样引出质点的概念3.疑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质点4.解决办法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引出质点的概念,再指出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第二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s-t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3.知道s-t图象的物理意义,懂得用s-t图象的斜率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时,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了解到物理中图象体现的规律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规律,引导学生讨论总结。2.学生通过观察来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规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难点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3.疑点4.用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多媒体演示提高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二)能力训练点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得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二、学法引导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2.难点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3.疑点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4。解决办法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第四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知道如何用速度——时间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能从速度——时间图象上直接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并能求出位移。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上的特点及物理意义。4.领会用速度——时间图象处理运动问题的优点。(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s-t图与v-t图的对比,让学生参与活动和自学讨论的教法,培养学生的能力。2.利用v-t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德育渗透点教学过程中,渗透图象这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优越性在于直观、清楚的表现出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便于从总体上认识运动过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v-t图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图象的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2.通过讲解阐述v-t图的特点和意义及应用3.利用适当的例题进行训练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2.难点怎样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3.疑点通过v-t图象求位移3.解决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使学生明确v-t图的物理和几何意义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2.知道加速度单位珠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意义。4.会用a=(vt-v0)/t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通过实例了解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大小变化大小变化的区别,领会物理量的变化率的含义6.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理解加速度的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会用a=(vt-v0)/t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会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