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第三版)上册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CompanyLOGO重新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推动文学发展的内在力量,是我们对人的发现,是人的观念的嬗变,是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人对自我认识的嬗变与发展。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不断发展、嬗变,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一次一次地发现与认识自我的历史,也是人类面对自我如何协调、平衡、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过程。CompanyLogo一、中国古代的人学观“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木、火、金、水、土——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中《官制象天》:“取仪天之大经”CompanyLogo董仲舒《为人者天》:“人之为人本于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儒家理念以仁为本,以人性与伦理道德的谐调关系为主体,形成了以封建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传统的理性人文主义。老庄主张“无知无欲”“适性逍遥”,以“虚静恬淡”为道德之至。佛家认为人生本质乃痛苦、解脱、修行,主“本无”“无常”“性空”;禅宗主张“心性本净”“万法尽在自心中”。CompanyLogo有儒家人学观,就有古代千年繁若星汉的言志抒情之作;有老庄“适性逍遥”、“虚静恬淡”论,就有陶渊明、王维、苏轼、马致远等人的清新脱俗;有禅宗“心性”、“禅悟”说,才有以诗谈禅、以禅趣入诗,才有“妙悟”、“顿悟”、“性灵”、“神韵”说。CompanyLogo明清以来“天理人欲”之辩◆从儒家到理学:儒学:以仁为本,“仁者,人也”,仁、义、礼、智、信孔子讲学孟子CompanyLogo◆朱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私欲全无,天理尽见,即此便是仁”CompanyLogo王阳明:“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天理”王艮:“人性之体,即是天性之体”、“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身与道原是一体”,“以身为天下国家之法”,“百姓日用条理即是道”CompanyLogo李贽:“道不离人,人不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二、人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与内涵,就是对“人”的现代性的发现,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演变;这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代性”,指在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除了工业、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在社会结构上则是由宗教或宗法主导的传统等级制社会,经过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世俗化,逐步转变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社会。CompanyLogo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指出,这种现代意识大体包括:1.进步与发展的观念;2.对科技潜能的信心(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20世纪更是“信息的世纪”);3.对理性的崇拜;4.对时间的重视与关切;5.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人文理想(自由、平等、博爱、人权);6.注重实践和行动的功利观等。CompanyLogo二、人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新文学与“人”的发现:1.个性主义的张扬,个人自我的追求;2.人性的发现:“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CompanyLogo“五四”新文化中影响中国的西方人学思想:1.易卜生:《玩偶之家》2.卢梭:《忏悔录》3.尼采:“上帝死了”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CompanyLogo三、1930年代文学与两种“人”的声音的对话、激荡、交融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2.左翼革命文学民众为鲁迅送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CompanyLogo四、十七年文学中“人”的声音的对抗、冲突、交奏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三、“典型化”原则;“典型是表现社会力量的本质,与社会本质力量相适应,也就是说典型是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一个阶级一个集团,表现他最本质的东西。”四、阶级分析原则CompanyLogo“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毛泽东,1920年代CompanyLogo《创业史》;《红豆》;《青春之歌》(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百合花》《三家巷》;《锻炼锻炼》《赖大嫂》茹志鹃欧阳山宗璞赵树理CompanyLogo五、新时期文学对“人”的再发现尼采弗洛伊德卡夫卡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