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班级平台-创建研究型大学电气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成果名称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班级平台,创建研究型大学电气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完成人姓名李红斌康勇程时杰尹项根张蓉杨德先叶齐政尹仕于克训王学东何俊佳潘垣颜秋容文劲宇罗珺熊永前杨勇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类别代码推荐序号成果网址推荐单位名称湖北省教育厅推荐时间2018年4月28日081142013填表说明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2.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综合类成果填其他。3.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填写。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研究生教育填2,其他填0。4.推荐序号由5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1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5.申请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成果申请材料和认为必要的视频及其他补充支持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6.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7.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8.本申请书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去掉“附件3”字样),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4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复印无效。9.指定附件备齐后合装成册,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一、成果简介(可加页)成果曾获奖励情况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等级授奖部门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013.3.5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电气工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厅2018.3.1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能力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教育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2006.4.7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教育部2007.12.17国家级教学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国家级教育部2010.7.7国家级教学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2006.11.22国家级精品课程:电机学国家级教育部2007.11.27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力电子学国家级教育部2008.9.29国家级精品课程:电气工程基础国家级教育部2009.10.17国家级精品课程:电路理论国家级教育部2016.6.28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气工程基础国家级教育部2016.6.28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机学国家级教育部2016.6.28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路理论国家级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2-2016.2“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发电厂电气部分等国家级教育部2007.12-2014.6“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电路原理等国家级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07.12.29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教育部2011.7.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级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6.7首批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教育部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训练获国际、国家级成果2012.1.1-2017.12.31学生获国际级奖项27人次,国家级奖项138人次国际、国家级教育部2009.7.8含:ImagineCup微软创新杯2009全球总决赛(嵌入式开发项目)全球亚军微软公司2017.4.10含: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人次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2012.8.28含: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12.7含: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7人次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组织委员会2013.8.9含: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教育部2014.8.7含: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2人次教育部2015.8.9含: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教育部2014.4.16含: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共青团中央2016.11.28含: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0人次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组织委员会2017.8.26含: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果起止时间起始:2008年01月实践检验期:6年完成:2011年12月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1000字)1.1成果简介21世纪以来,能源转型和结构调整,催生了电力行业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国际电气工程学科从传统电气工程领域逐步拓展到电磁新领域。行业和学科的发展变化对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研究型大学电气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科研资源转化和学生成长空间拓展等,提出了新的改革任务。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学科基础强大,经过持续的学科衍生、交叉融合,拓展了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学科方向,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排名前三,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围绕培养电气科学研究、电气装备、电力系统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2008年以来,学院在11项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系统改造了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科教融合、学科和班级协同育人的新模式:(1)突破电气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上承学科前沿,下接行业需求,构建了“科学基础厚实、专业领域宽广、电磁特色学科交叉、跨界综合工程实践”的新课程体系;将高水平科研资源深度转化为教学团队、课程内容、实验平台等教学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地建成了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建设了学生学习效果闭环评价机制。(2)将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功能向课外延伸拓展,创建了与课程教学协同的班级育人平台,实施多种“高影响力”教育活动,教师多层次全过程指导,实现学生群体成长和个体全面发展相融合。本成果支撑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了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创新的课程体系(含4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出版了31本教材(含10本国家级规划教材)。院士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鉴定认为:“该教学成果特色鲜明,成果显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1.2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如何建构兼顾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电气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包含以下二个方面:①在学科和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适应业界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基于对专业知识体系内涵及其边界的重新认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②高水平学科拥有的强大的科研力量、科研平台和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中。(2)人才培养如何从课程教学主渠道向外延伸拓展,开发有效组织形式和实践途径,将综合素质养成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2.1构建了“厚基础、宽领域、跨学科、重实践”的课程体系、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质量闭环评价机制。(1)对接学科和行业前沿的课程体系重新认识和界定专业知识体系内涵与边界,构建了新课程结构,见图1。原有17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过专,学时过多,但核心知识深度不够且碎片化,按照行业变革需要,重构为电力系统和电气装备两个专业培养方向的2个专业核心课程模块(5门+5门)。克服原来实验课程仅覆盖单门理论课、脱离工程实践的缺陷,整合为4门综合性实验/工程训练课程。接轨学科发展从电力向电磁领域拓展的趋势,利用专业核心课程调整腾出的学时空间,新增跨学科课程模块。从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到兼顾科学与人文素养发展,加强数理化科学基础课程,增加经济和管理类通识课程。(2)凸显科研转化的教学模式将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团队、课程内容和实验平台等教学资源,形成了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管理创新,引导高水平科研团队投入教学,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26个科教一体化教学团队。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抓手,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研究的跟进,形成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电气专业最经典的基础课程“电磁场与波”为例。将科研平台转化为集课程、设备和教材为一体的系列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程时杰院士指导下开发了信息化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平台和开放式多机电力网综合实验系统,推广至香港理工等150多所高校。(3)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实施质量闭环评价机制,变原来注重教学工作评价,到注重学习效果及学生发展评价,见图5。自2009年实施的新课程体系的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培养方向,与2010年美国能源部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向不谋而合。2016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2将班级建设成为教师引导下群体成长和个体发展相融合的育人平台,设计与实施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指导,有效地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空间和途径。创立“班级成长工程”,以班级成长激励、服务于个体发展,弥补课程教学在专业精神品质和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构建了从目标制定、高影响力活动实施到发展评估的班级成长运行机制。强化教师指导。构建了多层次教师指导体系,对高影响力教育活动进行全过程指导。实施学业成长规划、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科研与创新活动、管理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班级成长工程”自2012年实施,覆盖全院学生,获评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做法推广至全国45所院校。3.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依托班级平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达到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生成人与成才相统一、个人成才和人人成才相统一,实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1)特色鲜明、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将原来5个二级学科培养方向重构为电力系统和电气装备两个专业培养方向,拓宽了专业培养口径,与美国能源部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方向不谋而合,与国际接轨;利用专业核心课程调整腾出的学时,新增跨学科前沿课程模块,彰显电磁特色;将原来对应单门理论课的实践课程改造为综合性工程训练课程,强调综合应用和跨界整合。新课程体系具有体现宽领域、跨学科、综合性、跨界性的特色,落实了国际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方向。(2)全方位多维度的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教育思想传承和教学管理改革相结合,依托高水平研究力量,建成了大批高级人才领头的教学团队;以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为抓手,形成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将科研平台转化为综合性创新实践平台,从人才、课程、实践全方位共同支撑,建成了科研育人新模式。(3)独具中国特色的班级协同育人平台将班级建设成为培养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平台,拓展了人才培养空间和资源。创立了目标导向、活动设计、过程管理、发展评估的班级成长运行机制,将优质的教师资源全方位引入班级,使教师在课内与课外均深度融入到学生培养中,实施了各类高影响力的教育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4.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2012至2017年,获评校优良学风班的比例增长50%,2017年达到83%,数量位居全校前五。升学率不断提高,2017年毕业生中62%(294人)赴境内外名校深造。2012年到2017年,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学校读研人数从20增长至35。学生获国际性奖项23项,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82项,从2012年的18项、24人次提高到2017年的43项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