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及对比阅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主旨点拨:本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是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学而思之: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5.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重点字词(一)重点词1.临、河干【句子】沧州南一寺临河干【解释】临:河干:2.圮、于【句子】山门圮于河【解释】圮:于:3.并、焉【句子】二石兽并沉焉【解释】并:焉:4.阅、岁【句子】阅十余岁【解释】阅:岁:5.求【句子】求石兽于水中【解释】6.以为、矣【句子】以为顺流下矣【解释】以为:矣:7.棹、数【句子】掉数小舟【解释】掉:数:8.曳【句子】曳铁钯【解释】拖:9.迹【句子】无迹【解释】10.闻、之【句子】闻之笑日【解释】闻:之:11.尔辈、究、物理【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解释】尔辈:2究:物理:12.湮【句子】湮于沙上【解释】13、凡、失石【句子】凡河中失石【解释】凡:失石:14.盖【句子】盖石性坚重【解释】15.啮、为、坎穴【句子】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解释】啮:为:坎穴:16.是【句子】如是再啮【解释】17.已【句子】转转不已【解释】18.遂、溯流【句子】遂反溯流逆上矣【解释】19.如、言【句子】如其言【解释】20.然则【句子】然则天下之事【解释】21.但【句子】但知其一【解释】22、臆断、欤【句子】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二)词词性活用1.棹【句子】掉数小舟【解释】2.暴涨【句子】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解释】(三)通假字:1.颠【句子】不亦颠乎【解释】(四)古今异义1.干【句子】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并【句子】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3.阅【句子】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物理【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5.是【句子】是非木柿【古义】【今义】6.盖【句子】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7.已【句子】转转不已【古义】【今义】8.但【句子】但知其一【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1.为【句子】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解释】【句子】众服为确论【解释】【句子】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解释】2.如【句子】如其言【解释】【句子】如是再啮【解释】重点句子: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3.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4.众服为确论。译:3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6.可据理臆断欤?译: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棹.数小舟()(2)不亦颠.乎()(3)阅.十余岁()(4)尔辈不能究物理..()(5)但.知其一()(6)转转不已.()(7)如.其言()(8)然则..天下之事()(9)可据理臆断..欤()(10)湮.于沙上()(11)求.石兽于水中()(12)山门圮.于河()(1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14)如.是再啮()(15)尔辈不能究.物理()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寻找石兽应该“”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用原文回答)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比阅读之《河中石兽》与《黔之驴》(甲文河中石兽略)(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阙,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棹数小舟()(2)不亦颠乎()(3)庞然..大物也()(4)尽其肉,乃去.()2.下面各项中,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D.寡助之至3.翻译下面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4.用“只知…·,不知…”概括【甲】文中讲学家和【乙】文中老虎的“知”与“不知”。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对天下事的相同原理是什么?4《河中石兽》与《农夫耕田》(甲文河中石兽略)【乙】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锄,此田竟数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鋤,一鋤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④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则不达也。”行者服⑤而退。(节选自《浑然子》)【注】①息:呼吸。②哂:嘲笑,讥笑。③移时:不多时。④喘喘焉:气喘吁吁的样子。焉,…的样子。⑤服:心服口服。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求.石兽于水中()(2)湮.于沙上()(3)气竭.汗雨()(4)谓.农夫曰()2.翻译下面句子。(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讲学家是从石性、沙性作分析,认为应该在原地寻找石兽。B.【甲】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上游去寻找石兽。C.【乙】文中行者解衣下田,最后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D.【乙】文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了都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不达”。4、结合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