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全册复习课件(岳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从耒耜到曲辕梨耕作方式生产力演变由采集到种植石骨等简单工具刀耕火种生产关系演变共同劳动1、原始农业出现的基本条件是()A、磨制石器的使用B、石器的出现c青铜农具的使用D养殖技术的进步2、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确立的基础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D家畜饲养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4、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种景象出现是在修建哪一工程之后?()A郑国渠B漕渠C白渠D都江堰5、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A农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的消费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的手中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ACCDA第一节习题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材料题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yan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刑侯与雍子挣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值(即使自己在公诉中获胜),及断狱曰,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左传•哀公十一年(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从材料中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井田制的内容.(3)材料三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4)材料四表明什么问题?(5)这一组材料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切土地归周王私有。材料三说明当时土地所有权的争夺普遍,表明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表明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方式,反映封建剥削关系的产生。反映了奴隶制与封建制的消长。第二节习题3.经济中心南移四大经济区(重心在北方)中原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①、山东地区②、山西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因为A自然条件的差异B生产力水平的差异C统治政策的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4、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5、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社会环境稳定B自然条件改善C政治重心南移D生产力大为改观6、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对南方过渡开发,破坏生态平衡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ABBCDC第三节习题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手工业的辉煌成就官私手工业的消长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冶铸业)衣被天下(纺织业)从陶器到瓷器(制瓷业)官营手工业日衰私营手工业渐兴雇佣关系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5.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城市的发展重农抑商商业的发展相互推动阻碍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4、“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西行骆驼队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C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D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频仍时断时续5、明清时期江南兴起的工商业市镇是以什么功能为主?A政治B军事C文化D经济7、战国时期,我国“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根源是()A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地位无足轻重B商人们不事生产,构成了对农业生产的破坏C国家控制工商业,私商无法与国家抗衡D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矛盾BDD第五节习题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帝材料三: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马克思《资本论》回答下列问题:①材料一反映出苏州出现了什么性质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什么?②材料二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③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清朝社会出现的问题及影响。第六节习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自由雇佣关系。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没有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反而推行重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背景①经济根源②社会根源③商业危机④政治保障⑤宗教因素⑥技术条件过程葡萄牙①迪亚士②达·伽马西班牙①哥伦布②麦哲伦①商业革命②价格革命③殖民奴役④整体世界影响1.下列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按其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达·伽马②迪亚士到达好望角③哥伦布首航美洲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2.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航海活动由()①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②环球航行③抵达好望角④开通到美洲的新航路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④3.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产生的影响()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②有利于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③使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④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第七节习题CDA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8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开拓(1)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时代(2)17世纪——“海上马车夫”的时代(3)18世纪——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基本线索葡、西时代荷兰时代英国崛起1、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活动的主要方向()A与这两国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B与这两国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C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D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2.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实质反映了()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C英国“大陆均衡”政策胜利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3.下列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暴力手段促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B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C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D是由剥削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第8节习题ABD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9课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经济组织世界市场基本线索2.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A科技于生产的结合加强B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1.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最大影响是()A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B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C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确立D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DA三、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10\11\12\13课)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革(1)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2)近代工业的举步维艰(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①中国工业化实践的第一步——洋务运动。②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③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交通的变化问题二:用全球史观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C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分解加快,这种“分解”主要是指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分离并日益商品化B小农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所取代C资本主义向农村渗透D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CA3.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自强求富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发展资本主义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D第10\11\12节习题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中“近代”二字的含义,主要指:A机器生产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C由私人投资兴办D产生和发展了中国近代历史时期4.造成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C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相抗衡AA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次高潮,它的不同点是A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B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C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D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但又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C6.下列现象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西装祭孔子B.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C.青年男女可光顾音乐茶座D.一家老少在家中看电视7.下列关于报刊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B.甲午战争后,开始有了新闻观念C.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高涨D.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DB8.铁路成为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因素有()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③受工业革命影响④清政府一开始就支持修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A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1、1920年,苏俄某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政策,政府的态度是A.表彰鼓励B.没收上缴C.限定场所D.听之任之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7、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积极性不高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BCCC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5\16课)“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根本原因:一般来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原因: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的结果。直接原因:纽约股市的崩溃。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评价:(1)新政的社会成效(略)。(2)新政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3)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自由放任时代过渡到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2.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企业经营方式的调整(3)福利国家的出现问题三: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