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总复习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三总复习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内稳态的定义•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的调节•免疫维持内环境组成及关系人体内各种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体液(存在于细胞内,占2/3)(存在于细胞外,占1/3)内环境当人处在寒冷环境时冷觉感觉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分析综合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散热减少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立毛肌收缩,骨胳肌战栗,产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保证了酶的活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是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当人处在炎热环境时温觉感觉器兴奋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散热增加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体温恒定体温恒定意义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增加,代谢加快,产热增加水分平衡的调节分泌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吃的过咸饮水过多、盐丢失过多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多肾上腺皮质+醛固酮+肾小管收集管吸钠排钾K+与Na+的平衡调节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血钾降低血钠升高(-)(-)+血糖(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肝糖元分解其它物质糖异生(甘油、氨基酸、乳酸)氧化供能、产生CO2和H2O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转变为脂肪、某些氨基酸来源去路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下丘脑胰岛素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血糖降低(+)有关神经有关神经有关神经(+)(+)血糖平衡调节•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胸腺中成熟)(骨髓中成熟)T细胞B细胞黏膜分泌物的清扫作用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抗菌蛋白使细菌溶解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特点: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对各种病原体都起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人体用特异性免疫细胞(淋巴细胞)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的防御作用。体液免疫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被抗原侵入的组织细胞细胞免疫的过程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与靶细胞紧密接触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我们人为地将特异性免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免疫反应是一个需要免疫系统中几乎所有免疫细胞及其产物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复杂过程,并不能割裂开来(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抗体的比较③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抗体的分布位置不同。球蛋白球蛋白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①抗原与过敏原:过敏原具个体差异性,而抗原不具个体差异性;②过敏反应必须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第一次不会发生过敏反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注意:如何判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神经节)•兴奋产生的原因:钾离子大量外流(外正内负外负内正)一个神经元(双向)神经元之间(单向)、突触结构•兴奋传递的特点体液调节的概念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H+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人体主要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的生理过程。生长激素:多种促激素:垂体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控制其他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甲状腺胸腺激素:下丘脑人体主要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肾上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代谢平衡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睾丸卵巢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雌激素等:雄激素:寒冷、过度紧张等下丘脑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入血液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昆虫激素的类型:内激素: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外激素:告警外激素、性外激素、追踪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动物激素的应用•植物的向性运动及产生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生长素产生及运输(顶端、极性运输、横向运输)•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4条)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是极性运输在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的影响作横向运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0-1010-410-810-610-20促进生长抑制生长c/mol·L-1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有关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种群特征•个体特征:寿命、性别和年龄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等。•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决定影响直接影响预测种群增长规律1、理想情况Nt=N0λt种群数量时间O“J”型曲线•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λ)不变。2、实际情况:K种群数量时间OK/2•种群数量有最大值(K值);“S”型曲线•增长率在K/2时增速最快生物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概念(种群、群落的判断)•群落内生物间的关系(判断)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个体数时间个体数时间个体数时间BAAABB共生捕食竞争1231、垂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1、原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湖底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定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判断)•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问题的解答营养级和消费级的判断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判断•生物圈构成:大气圈、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比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必备成分必备成分非必备成分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自养型细菌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异养型生物主要指各类动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腐生细菌腐生真菌腐生动物______和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生产者分解者1、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qiang)螂等属于分解者。2、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3、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稳态•能量流动(特点、有关计算)•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的判断)•物质循环(碳循环为例)1、能量流动的起点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3、能量流动的途径4、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5、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6、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食物网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呼吸作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0肉食类动物3.0植食类动物15.015.00.5分解者3.0微量呼吸作用23.04.51.8生产者111.0cal/(cm2.a)未固定118761cal/(cm2.a)太阳能118872cal/(cm2.a)71.2未利用70.0总计:29.3总计:3.5总计:78.2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由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效率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3.5%20%111cal/(cm2.a)高低能量低高营养级永远都是金字塔形树数昆虫数目小鸟数目•1、能量流动是______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不可逆转,不能循环。2、能量流动是_____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单向逐级递减10%——20%概念:生物群落反复循环无机环境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环)。ABCDE图中所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则A、B、C、D、E分别代表。1、2、3分别代表。123生产者、分解者、CO2、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捕食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