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服饰民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第一节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服饰既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又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伦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服饰:㈠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等。㈡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㈢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等。㈣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民俗即反映出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精神文化的特征。服饰是观风查俗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服饰及服饰民俗的概念服饰指服装和饰物,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在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共同行为和文化习惯。诞生礼佩戴镌刻着“长命富贵”的银锁(或金锁、玉锁)、挂着小铃铛的银手镯银脚镯、绣着五毒图案的红肚兜、虎头鞋等,不仅表示孩童诞生的隆重,也凝聚着父母亲族的殷殷期望。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语:“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落成。”五服:是指我国古代的五种丧服,斩衰(音崔,服三年)、齐衰(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缌麻(服三个月)五个等差,故称“五服”。按服制的规定,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斩衰:是用粗生麻布做的丧服,斩断处不收边,是最重的孝服。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兄弟姐妹和外姓中为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五种等级的丧服标明了生者与死者之间血缘远、近、亲、疏的等差。在生命仪礼中,不论哪一种,事实上都由族群成员共同参加,其重要性也是群体的。因此,作为人生仪礼重要标志之一的服饰承载了沉厚的伦常观念。二、服饰及构成服饰的主要构成要素是:1、质:指服装原料的性质;2、形:指服装的样式;3、饰:指佩戴的饰物;4、色:指服装的色彩;5、画:指服装的花纹图案。三、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1、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2、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4、第四阶段服饰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在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之后,服饰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某些变化,遮体蔽身的实用性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变得愈来愈简单大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许多民族只在节日庆典才穿民族服装。四、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地位、季节、职业、民族、色彩、工艺等。1、性别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由于王和后的信仰仪式上的区分,王后没有祭祀天地、山川、社稷这三种祭服。2、地位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王熙凤的服饰是: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这是一位贵妇人身份的家常冬装。3、颜色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另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的。色彩早期最大的应用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白色为平民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4、工艺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五、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二)求吉心理求福趋吉的心理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胡服令”中山装: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中山装政治含义: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第二节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汉服是对传统汉民族服饰的一个统称。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一、汉族服饰民俗的演变(一)汉服起源(二)商周时期(三)春秋战国时期(四)秦汉时期(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六)隋唐时期(一)汉服起源1、北京山顶洞人时期(25000年,旧石器晚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发祥期。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人工制作的装饰品,如白色钻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穿孔的兽牙、鱼骨,以及石墨制作的装饰物等等这些发现表明,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2、新石器时代—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我们的祖先进入了“耕而食”、“织而衣”的时代。考古学家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4700年左右)发现迄今最早的苎麻布与以家蚕丝为原料的丝线、丝带与绢片。(二)商朝1、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2、服装款式:以紧窄为主,袖口较窄,在腰部束一条宽边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3、商朝的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形制上: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在颜色上: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白、玄五种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4、服饰的等级差别,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连给后代的等级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后世正式确立了章服制度。(我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纹都有一定的规定,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这种规定就称“章服制度”))(三)西周1、服饰制度非常严谨详尽2、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饰:上衣下裳款式,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四)春秋战国1、出现“深衣”和“胡服”把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胡服便于骑射,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从服饰的功能上看,胡服简便异常,并带来生活和作战的方便、迅速。而赵武灵王高瞻远瞩,将服饰的改革与国家的兴盛关联,这是中原地区的人们向游牧民族学习,获得国强民富的实际效果。带钩类似皮带钩,较之丝绳的绑扎,有着简便的功能,提高了穿衣的速度,构件虽小,意义重大,这也四胡服比深衣方便的地方。带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五)秦汉时期秦汉时代,在中国服饰历史中是一个重要阶段,将阴阳五行思想渗透进服色思想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统一国家的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这些制度的规定对汉代影响很大。秦始皇推崇阴阳五行学说,秦尚水德,以黑色为贵,衣服旗帜都以黑色为主。1、阴阳五行学说1.1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阴阳”观念可上溯到上古三代,其核心是上古先民对大自然的天地百象、日月轮转、昼夜交替、寒暑更替、男女雌雄等对立而和谐现象的最直观地认知和体悟。“五行”最早的提法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春秋时期,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战国时期,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阴阳与五行本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彼此独立的状态下,各自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春秋时期最终融汇在一起。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1.2五德之说的提出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由战国时代的阴阳家邹衍首创。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启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邹衍以五行相生相胜学说来论证新政权取代旧政权的合理性。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相胜转移的结果,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前德胜后德:土—木—金—火—水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阴阳五行体系五方:中、东、西、南、北五色:黄、青、白、红、黑1.3阴阳五行学说对服饰的影响《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秦灭六国,是获水德,色尚黑尚黑是有原因的: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汉代:“汉承秦后”,汉代为土德,服色尚黄五色中以黄为贵,被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服饰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现了人们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精神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道自然,以天道为本,因而强调法天思想,说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当然包括服饰)都应该效法自然。2、汉代服饰服饰特点:交领(衣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右衽(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束腰,用绳带系结。3、汉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器物和

1 / 1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