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资料1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地位: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这种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对学生有指导地位.*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材与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的意义及作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生如果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即将发生的行为和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心理学资料2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还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以及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年《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内容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似乎得到大多数公认: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与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等,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1994年):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的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1、涵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的。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学前早期)(先学前期)(1-3岁);3.幼儿期(学前期)(3-6、7岁);4.童年期(小学期)(学龄早期)(6、7-11、12岁);5.少年期(初中期)(11、12-14、15岁);6.青年期(14、15-25岁);7.成年期(25-65岁);教育心理学资料38.老年期(65岁以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1).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2).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6).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1)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2)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3)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4)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5)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方面: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3、学习准备的作用: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有关结论: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知觉形成的观念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观念期;等3).意义: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教育心理学资料4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1).感知运动(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3).具体运算(7-11岁):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转。其标志是:儿童已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4)形式运算(11-15岁):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能推论命题之间关系;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3.具有逻辑抽象思维。思维水平接近成人水平。4.能进行可逆与补偿思维。5.思维具有灵活性。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不能把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或不受教育影响的。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育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肯定可以起到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的作用。(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教育心理学资料5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要是满足探索欲与控制欲。(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主要是满足表现欲。(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以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的意义: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儿童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例如:初中与高中生正处在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1.家庭教养模式.包括(专制型)、(放纵型)(最不成熟)、(民主型)(最成熟)三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3.同辈群体。中学生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过父母的影响。(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组成: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等。3.自我监控: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发展阶段: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是自己向理想状态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对自己心理特点的认识。3岁左右是第一个飞跃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心智多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增强;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教育心理学资料6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差异表现:1):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2):沉思型与冲动型;标准是反映时间与精确性。沉思型:对问题的解答常深思熟虑但错误较少;冲动型: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