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2-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庆祝大会会场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途经多年冻土地段达550多千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千米,并建有最高的车站——唐古拉车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为此,我国词作家屈塬创作了著名歌曲《天路》,写下了“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等豪迈歌词,伴随着演唱家的歌喉,传遍了祖国内外。想一想:我国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在什么时间?这一铁路的修建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提示:(1)时间:2006年7月1日。(2)重大意义: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加强了中东部地区与西藏的联系,有利于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祖国边防的巩固。-4-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一二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演变趋势交通工具的更迭速度加快,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2.交通工具(1)自行车①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②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③20世纪5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2)轮船和航运①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②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4)摩托车和汽车①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②改革开放后,摩托车、出租汽车、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学习摩托车和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时,应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它们大量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同时,应结合它们的自身特点,正确认识其与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的关系。-5-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一二(5)火车和铁路运输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发展较快。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6)飞机和空运①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兴起。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航空网覆盖大半个中国。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7)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8)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拓展延伸交通工具的更新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6-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一二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的发展(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2.电报事业的发展(1)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2)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近代中国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7-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一二3.电话事业的发展(1)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2)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4)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通信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8-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例题剖析随堂练习巩固问题1问题2【问题1】1880年,清政府官员刘锡鸿等人认为,修建铁路使“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交通与通信事业近代化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时,应结合我国近代交通与通信事业发展的背景和历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经济条件、内部阻力、依赖力量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说明。-9-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例题剖析随堂练习巩固问题1问题2-10-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例题剖析随堂练习巩固问题1问题2【问题2】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交通事业的影响下,我国近代交通事业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想一想: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提示:分析时,应结合我国近代铁路事业、水运事业、航空事业发展的背景和状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11-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例题剖析随堂练习巩固问题1问题2-12-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例题1例题2【例题1】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有损皇家威仪,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本题实质考查近代交通事业进步的阻碍因素。慈禧太后拒绝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火车是因为“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说明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交通事业的进步,从而不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答案:B-13-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例题1例题2【例题2】“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而发展”等信息,说明近代天津城依托交通要道而不断扩展,直接反映了交通方式变革对近代天津城发展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近代早期天津城市发展的特点,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没有关系。答案:B-14-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随堂练习巩固例题1例题2-15-随堂练习巩固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1234511910年,我国上海富室人家的子弟不可能做到的是()A.骑自行车游玩B.评论有轨电车C.坐火车去旅游D.乘坐公共汽车解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故D项符合题意;自行车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上海出现有轨电车是在1908年,火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蓬勃兴起。答案:D-16-随堂练习巩固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123452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邮政事业开始起步的是()A.大清邮政局的成立B.清朝海关试办邮政C.邮传正式脱离海关D.新中国邮电部成立解析:1866年,清政府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我国邮政事业的起步,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7-随堂练习巩固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123453“上海之有德律风……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传递方法,只需向线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通信工具是()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移动电话解析:“线条与电报无异”“只需向线传语”等信息,可说明该材料中的通信工具是有线电话,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8-随堂练习巩固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12345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解析:福建茶叶收购价与上海出口价同步变动,说明两地相隔遥远但商情传递及时,而电报业则是最为迅捷的通信媒介,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同步变动”等信息不符。答案:A-19-随堂练习巩固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12345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材料二1871年,英国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材料三1874年日本侵台战争后,清廷看到了通信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主张自行举办电报事业。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所属淮军各营的电报线。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政府对电报事业态度的变化历程。(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上述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0-随堂练习巩固情景思考导入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剖析重点难点突破12345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遭到清廷婉拒”等信息,从最初抵制、部分接受、自主发展三个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可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清廷看到了通信工具落后”等信息,从中外差距的认识、洋务运动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概括。参考答案:(1)变化历程:由最初的坚决抵制,到后来有条件地接受(或允许西方列强开设电报),再到最后的自主发展。(2)主要原因:列强侵略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办洋务运动的直接促进;清政府加强国防事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清政府巩固专制统治的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