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内容考纲要求考纲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Ⅱ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成分、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维持的机制,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一、内环境及其成分1.内环境的组成:2.成分:(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差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含量很少。(2)本质:是一种_________,类似于海水,反映出生命起源于海洋。蛋白质蛋白质盐溶液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概念:指溶液中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2)大小: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2.温度:人体一般维持在37℃。Na+和Cl-蛋白质、无机盐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三、内环境稳态及调节1.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调节(实例)(1)血浆pH:正常数值是7.35~7.45之间,是由血液中的_________(如H2CO3/NaHCO3等)来调节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NaHCO3可与之反应;碱性物质进入血液,H2CO3可与之反应,以此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2)体内水分的相对稳定: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共同完成。缓冲对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4)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结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各个器官、系统一、内环境中物质成分与生理过程1.正确理解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的“细胞外液”。(2)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是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水、尿素等。3.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1)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2)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3)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4.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如下:(1)细胞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2)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物质的消化水解过程。5.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如下:(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的结合。(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二、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1.在气体交换中的联系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CO2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2.在物质交换中的联系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三、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人体健康运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pH、温度稳定的机制,分析有关人体健康的症状,以便加深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知识点1:内环境及其成分【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思路点拨】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A【举一反三】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A-2-34HCOHPO、知识点2:内环境渗透压与酸碱度【例2】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7.53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A【思路点拨】内环境pH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内环境中的缓冲对。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对主要有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等。当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时,就能被NaHCO3、Na2HPO4等中和(缓冲),反之,当Na2CO3等碱性物质积累到内环境中时,也能被H2CO3、NaH2PO4等中和,从而使内环境的pH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举一反三】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人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B【规律方法】要理解缓冲物质对内环境pH稳定的作用。对于渗透压的维持要联系神经—体液的调节。知识点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例3】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①小腿抽搐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组织水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思路点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B【举一反三】(2010·茂名一模)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先通过细胞免疫阻止病毒播散,再通过体液免疫来彻底消灭B.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易导致组织水肿C.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的血流量增大,以增加热量的供应D.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思路点拨】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由体液免疫阻止病毒传播,抗体最终将其彻底消灭。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变小,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当血浆含量下降时,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