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数学1、集合概述。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cantor,1845~1918)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创的,后来,集合论的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分支,在现代数学中,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用到集合的概念,它已成为数学的逻辑基础。然而,究竟什么是集合?当初康托所指的集合无非是集体的意思,他是把集合当作一个日常用语而不是一个数学用语来使用。但是,人们不久发现,他的含糊的定义引起了难以克服的混乱,于是大家试图用公理系统来代替集合的定义。这个工作可以说是自1908年策莫洛(zeremelo,1871~1953)提出第一个公理系统时开始的。公理系统显然比传统的定义精密得多,但集合论的公理系统至今还不完备。因此目前集合论还不能认为是圆满的。2、罗素怪异与理发师悖论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明明说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罗素悖论”。这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著名悖论用故事通俗地表述出来。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了。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3、集合运算://2例1:为正方形为菱形为矩形xxxxxx///:几何图形性质运算。例2:101/100/01/xxxxxx:数轴上数的运算。例3:解方程组:09301yxyx即两直线交点坐标:09301/),(yxyxyx且例4:解不等式组:xyyx1224、差集和补集的运算A-B=BxAxx且/由定义显然:A-BB-A例5:A=是某校一年级学生xx/B=是某校一年级的女学生xx/C=是某校的女学生xx/D=是某校的学生xx/则有下列运算:A-B=是某校一年级的男学生xx/C-B=生的女生是某校除了一年级女学xx/D-B=生的学生是某校除了一年级女学xx/5、基数概念:设集A是一个有限集,则A里不同元素的个数叫做A的基数,记为n(A)设A和B是有限集,他们基数分别为n(A),n(B)表示,则有下面关系:n(A)B=n(A)+n(B)-n(A)B,n(AB)=n(A)+n(B)-n(AB)例6:某班学生50人,每人至少懂得一种外语(英语或日语),其中懂得英语的有40人,懂得日语的20人,问懂得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有多少人。3解:设A={班上懂得英语的学生}B={班上懂得日语的学生}AB={班上的学生}AB={班上既懂得英语又懂日语的学生}n(AB)=n(A)+n(B)-n(AB)=40+20-50=10例7:某校组织文娱活动,参加音乐组有35人,参加舞蹈有34人,参加戏剧组有29人,其中有12人同时参加音乐组和舞蹈组,有14人同时参加舞蹈组和戏剧组,13人同时参加戏剧组和音乐组,且有5人同时参加三组,问参加文娱活动的人数有多少人?解:A={参加音乐组的学生}B={参加舞蹈组的学生}C={参加戏剧组的学生}n(A)=35n(B)=34n(C)=29n(AB)=12n(BC)=14n(CA)=13n(ABC)=5n(ABC)=35+34+29-12-13-1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