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淀的类型一、沉淀的类型类别颗粒直径特性示例晶形沉淀0.1~1µm颗粒大,内部排列规则,紧密,极易沉于容器底部粗晶:MgNH4PO4细晶:BaSO4无定形沉淀∠0.02µm内部排列杂乱无章,疏松,絮状沉淀,体积庞大,含大量水,不易沉底。Al(OH)3Fe(OH)3凝乳状沉淀介于两者之间AgCl二、沉淀的形成过程沉淀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进行如下描述:§2沉淀的形成过程成核作用均相、异相生长过程扩散、沉积聚集定向排列构晶离子晶核沉淀微粒无定形沉淀晶形沉淀1、晶核的形成(1)均相成核:构晶离子在过饱和溶液中,通过离子缔合作用,自发地产生晶核的过程。(2)异相成核作用,是指溶液中混有固体微粒,在沉淀过程中,这些微粒起着晶种的作用,诱导沉淀的形成。2、哈伯理论聚集速度在沉淀的形成过程中,晶核逐渐长大成沉淀微粒,这些微粒可以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这种聚集过程的快慢称为聚集速度。定向速度在发生聚集过程的同时,构晶离子按一定的晶格排列而形成晶体,这种定向排列过程进行的快慢称为定向速度。§2沉淀的形成过程如何解释生成各种类型?晶型取决于聚集速度与定向速度的大小。聚集速度大于定向速度→无定形沉淀聚集速度小于定向速度→晶形沉淀例如:氢氧化物(n≧3)→无定形沉淀金属硫化物→无定形沉淀极性较强的盐类→晶形沉淀§2沉淀的形成过程总之,生成何种沉淀与成核速率、聚集速率和定向速率有关。混晶吸附后沉淀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吸留与包夹§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一、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共沉淀当沉淀从溶液中沉淀析出时,溶液中的某些可溶性杂质混入沉淀同时沉淀下来,这一现象称为共沉淀。例如:硫酸钡重量法测定钡离子时,若有铁离子存在时:Ba2+(Fe3+)+SO42-→BaSO4↓(白色)Fe2(SO4)3产生共沉淀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表面吸附、吸留和混晶。(1)表面吸附:表面吸附是在沉淀表面上吸附了某些杂质所引起的共沉淀。原因:由于沉淀晶体表面上的离子电荷作用力未达到平衡。Fe3+Fe3+第二吸附层(扩散层)︱︱溶双电层SO42-SO42-液第一吸附层(吸附层)︱︱Ba2+—SO42-—Ba2+—SO42-︱︱︱︱沉淀内部SO42-—Ba2+—SO42-—Ba2+︱︱︱︱Ba2+—SO42-—Ba2+—SO42-可简单记作:BaSO4)SO42-)Fe3+吸附层扩散层§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吸附规则:①第一吸附层的选择规律是构晶离子优先被吸附。其次是和构晶离子大小相近、电荷相同的离子易被吸附。②第二吸附层的选择规律是离子所带的电荷越高越易被吸附。另外与构晶离子形成溶解度或离解度较小的化合物的离子易被吸附。例如:在含有Ba2+、Fe3+、Fe2+、Cl-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H2SO4,产生BaSO4沉淀,BaSO4沉淀表面优先吸附构晶离子SO42-,形成第一吸附层,然后吸附带正电荷的抗衡离子Fe3+,而不是Fe2+,形成第二吸附层,则表面吸附的杂质为Fe2(SO4)3,这是因为Fe3+所带电荷高于Fe2+的缘故。§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吸附杂质量的因素:减少表面吸附的主要措施:洗涤①与沉淀的总表面积有关。同量的沉淀,颗粒愈小,比表面愈大,与溶液的接触面也愈大,吸附的杂质也就愈多。②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因为吸附作用是一个放热过程,因此,溶液温度升高时,吸附杂质的量就减少。③与溶液中杂质的浓度有关。杂质的浓度越大,吸附杂质的量就越多。§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2)混晶:产生原因:如果溶液中杂质离子与沉淀构晶离子的半径相近,晶体结构相似,杂质会进入晶格排列形成混晶共沉淀。例如,BaSO4与PbSO4,AgCl与AgBr,MgNH4PO46H2O与MgNH4AsO46H2O等都可形成混晶共沉淀。消除措施:减少和消除混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类杂质离子预先分离除去。(3)吸留(包夹,包藏):产生原因:吸留是由于沉淀剂加入太快,使沉淀急速生长,沉淀表面吸附的杂质来不及离开就被随后生成的沉淀所覆盖,使杂质和母液机械地嵌入沉淀内部所致。消除措施:通过改变沉淀条件、陈化或重结晶的方法予以减免。§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后,与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可能沉淀到原沉淀上面,这一现象称为后沉淀。这类现象大多发生在该沉淀形成的稳定的过饱和溶液中。例如,在Mg2+存在下沉淀CaC2O4时,CaC2O4沉淀析出时并没有发现MgC2O4沉淀析出。如果将草酸钙沉淀在含镁的母液中长时间放置,则会有较多的草酸镁在草酸钙的表面上析出。其原因可解释为:由于CaC2O4沉淀在母液中长时间放置,CaC2O4沉淀表面选择性地吸附了构晶离子C2O42-,从而使沉淀表面上C2O42-的浓度大大增加,致使C2O42-浓度和Mg2+浓度的乘积大于MgC2O4沉淀的溶度积,于是在CaC2O4沉淀表面析出了MgC2O4沉淀。2.后沉淀§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例如:在0.01mol/LZn2+的0.15mol/LHCl溶液中通H2S,放置一个月也无ZnS沉淀析出。但当在上述溶液中加入Cu2+,最初得到的CuS沉淀中夹杂的ZnS沉淀并不显著,但放置一段时间,便不断有ZnS沉淀在CuS沉淀表面析出。如何解释此现象?消除措施:避免和减少后沉淀的主要方法是缩短沉淀在母液中的放置时间。二、提高沉淀纯度的方法1、选择适当的分析程序2、降低易被吸附的杂质离子的浓度3、选择适当的沉淀剂4、选择适当的沉淀条件5、选择适当的洗涤液6、必要时再沉淀§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4沉淀条件的选择原则:对晶形沉淀而言,主要应考虑如何获得易于过滤洗涤并具有较大粒度的纯净沉淀。同时因晶形沉淀的溶解度较大,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防止溶解损失。陈化的作用:沉淀完毕后必须进行陈化,将沉淀和母液放置一段时间,可以使小晶体逐渐转变成较大晶体,同时又可使晶体变得更加完整和纯净,获得大而纯的完整晶体。这一过程称为沉淀的陈化。一般情况下在室温时陈化时间为8~10小时,若在加热和搅拌的情况下,陈化时间可缩短至几十分钟。一、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其沉淀条件综合为:“稀、慢、搅、热、陈化。原则:加速沉淀微粒凝聚;减少杂质的吸附和吸留,同时防止胶溶。二、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其沉淀条件可综合为:“浓、快、热、搅、电解质、不陈化、再沉淀”。§4沉淀条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