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2-2013学年高三期中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旭东学习目的:•积累基础知识,用于以后考试。•掌握答题技巧,重在审题分析和答案的条理性。•存在问题:1、默写不好语言文字应用部分•1、炽热炙手可热•敕造赦免•昭然若揭(贬义)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隽永(俊)(浚)•钟磬罄竹难书磐石馨香•掮客: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也常喻指投机者。•2、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分庭抗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突如其来各行其是出其不意名副其实各得其所出奇制胜•蛊惑人心酒盅•博弈(博鸡者传)脉搏胳膊胳臂3、“滥用”指没有限制的,往往是超出限度的使用,指程度;“乱用”是不懂方法,胡乱使用。“开辟”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开拓”则指开辟拓展,从小到大。“节余”是指因节约而剩下,“结余”则是指结算后余下。•4.“风生水起”现比喻事情做的特别好,一定时间就发展的特别快,能迅速壮大起来。•“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感情色彩不合语境。•“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不合语境。句中可用“一掷千金”。•“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句中可用“络绎不绝”。5、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B.•市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需求旺盛、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是造成当前“招工难”的主因。•C.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强了对驾驶人的处罚及管理力度,有助于提高驾驶人的行车素养,保证路人及驾驶人的安全。•D.这次演习着眼于有效维护我国领土和海洋主权,提高军地海上联合维权斗争指挥协同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维权斗争经验。•16.⑤②①④③(全对得4分,错一处不得分。)•17.多说有助于想清楚,多写有助于说清楚。(4分,每方面2分。)•18.答案示例:•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后出现的垃圾遍地的不文明行为,暴露了时下我国公民的文明行为、公德修养还有很大的缺失和差距(2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已经非常必要和重要(2分)。(4分。可按叙~评~议的结构写)古代文学部分•9、B(坐:犯……罪,被罪)(定罪、判罪)•例句:.止奏坐前帅擅兴罪坐:因为(结合原文语境,从语法角度分析。)•10、C.①伯启恐兵往则彼惊•②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C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转折,可是。)•B.①泾阳民诬其尹不法•②则或咎其欲出者•(B项,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那,那些。)•11.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曹伯启公平断案的一组是(审题)•③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⑥治尚宽简,民甚安之•12.A(原文不是诬陷自己的佃户,而是黄甲用钱贿赂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去替自己顶罪服刑。)•例句: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细节错误,认真审题)•13、(1)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4分)•伯启因无证人,没有相信他。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4分,“以”,“未之信”句式,“以是”“黜”。)•(2)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3分)•只要列出(分条列举)你父亲行贿别人的数目,官府替你征收。(3分,得分点“第”“条”“为”)•(3)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3分)•这等于一个人兼受五等刑法,而不是五等刑法各自判分给那一个人,这法应当修改调整。(3分,得分点“是”“备”“易”。)•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①旧游:指故交。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落第后出游吴越,本诗即写在途中。(桐庐江流境、扬州旧称)•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题步骤:找意象---烘托氛围---概括意境---抒发情感(结合诗句)•山色昏暗,听到一阵阵愁猿的哀鸣。苍茫的桐江夜以继日地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着江畔那一叶孤舟。(分析2分)•诗歌前四句用“黄昏”、“深山”、“啼猿”、“江水”、“秋风”、“木叶”、“孤舟”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峭孤冷凄清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步骤: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抒发情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全诗前四句写了“宿桐庐江”之景色,后四句写了“寄广陵旧游”的悲愁。诗人用凄迷孤寂的景物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孤独和失意之感,又抒发了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现代文阅读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6.关于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靠的就是专制制度,这样的历史客观事实足以证明它与当今社会的不相兼容。答案:D(以偏概全。原文意思是说“历史上儒家思想确实依靠专制制度而影响了社会生活”,但不等于说“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生活,靠的都是专制制度”。答案解说不完整。)原文再现:尽管儒家思想与传统社会专制政治并不等同,但历史上儒家思想依靠专制制度而广泛影响社会生活也是客观事实。整体而言,已无法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的儒家思想,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边缘化是不可避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19、作用:内容上结构上20、赏析句子答题步骤:手法-------句子含义--------传达感情21.本文以作者不同阶段走过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请概括后两个阶段作者走过红绿灯时的情感。(忠实于原文找答案)22、作者对人生有了怎样的彻悟?我们还可以为自己亮起哪些红灯?请联系文本与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答案:人生不能一味往前赶,可以慢一些,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做到张弛有道,疾徐有致,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2分)我们可以适时为自己亮起一盏情感的红灯,提醒自己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我们可以自觉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己在忙碌中别忘了享受生活的闲适;我们可以自觉为自己亮起一盏健康的红灯,提醒自己保重身体……(至少答出两个方面。每个方面2分)(忠实于作者的观点去回答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9.简要说明开头一段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①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②引出下文对兰花欺骗艺术的说明。(4分,每点2分。)(此答案有待进一步修改)原文:一说到兰花,总能让人想到“高雅、清幽、暗香浮动”,总之是什么好词都往它的脸上贴。不过,你知不知道,在全世界现存的20000多种兰科植物中,有1/3都干着坑蒙拐骗的事情。它们从来不遵守“我出花蜜,你传粉”这个动物植物社会的经营规范,而是让那些可怜的虫子不仅要帮兰花完成传播花粉的工作,还拿不到分毫工钱。20.本文语言有哪些特色?请作简要分析。(4分)(文体特征)(1)文学性和科学性结合(1分),分析1分(略)。(2)运用修辞,生动形象(1分),分析1分(略)。(3)诙谐风趣,简洁明快(1分),分析1分(略)。22.以“兰花的欺骗艺术”为题目有何好处?兰花的“骗术’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6分)22.好处(2分):文学作品的兰是“四君子”之一,有“香祖”之称,承载着美好的情感,实际生活中的兰则为生存想尽各种办法。以“兰花的欺骗艺术”为题目,可以在心理的反差中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认识(2分):①兰花通过这种“骗术”,吸引更多的昆虫为自己传递花粉,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②这是兰花的生存本能,更是兰花积极适应环境、求得更高品质的生存技能。感悟(2分):①兰花的“欺骗”手段各有千秋,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能有更高质量的生存。②要像兰花那样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各种能力,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作文讲评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回忆说,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第二天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审题立意】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从材料的主要寓意来看,学生应该是审题立意的主要人物,也可以从老师方面立意。1、从学生角度立意:审题时要抓住“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以及学生“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这件事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示,有两种可能:一是知道自己做了无用的探索,做事具有盲目性;二是没有放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之前先对探索的方向、价值进行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探索习惯,受益无穷。二者立意皆为切合题意。可以从以下方面感悟、联想:(1)从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看:学生忙活了一个晚上,结论已经是课本上有的,学生白忙活了——做有价值的事情;做事不要盲目,要充分调查(三思而后行);先思考,后做事;学思结合。(占15%)(2)从学生的探索结果看,不管探索之路的结果如何,都要具有大胆的探索精神——要有发现和探索精神;要敢于发现、勇于探索。(占20%)2、从老师角度立意: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材料中没有明示,“影响”未谈及好坏,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看,可能是有益的教诲,要不然他不会一路走向成功,所以对老师不可指责,老师的话对他无异于当头棒喝。可以从正面立意——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肯定与激励能创造奇迹。(占30%)【阅卷感触】此材料中老师的做法只能认为有些不妥,没有指出学生探索的失误,没有引导激励学生去正确的探索,但绝没有扼杀学生的探索行为之说。立意时很多学生把矛头指向老师,认为是老师“扼杀、摧残、葬送”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甚至还认为是老师葬送了学生的前程(只成了大学生而没有成为科学家等名人),拟题时题目中带有“扼杀、摧残、葬送”等偏激的字眼。这种思维定向恰好体现了学生不理性、不正确的认识观。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在知道回答错误后,还期盼老师夸夸自己,不要否定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错误意识的诱导,使学生曲解或忽略了材料中的“大学毕业生”的暗示,导致偏离题意联想。(占35%)总结:这次作文题目应该是偏重于理性的,这对目前有些学校作文训练光去训练三段组合、训练文笔等也是一个纠偏,高三学生的理性思维应该建立。【阅卷感触】此材料中老师的做法只能认为有些不妥,没有指出学生探索的失误,没有引导激励学生去正确的探索,但绝没有扼杀学生的探索行为之说。立意时很多学生把矛头指向老师,认为是老师“扼杀、摧残、葬送”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甚至还认为是老师葬送了学生的前程(只成了大学生而没有成为科学家等名人),拟题时题目中带有“扼杀、摧残、葬送”等偏激的字眼。这种思维定向恰好体现了学生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