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二、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中国城市规划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1.西周——礼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形制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重要时代,形成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对于城市形制也有相应严格规则。都城格局的基本要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它源自于西周时的“井田制”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都城格局设计理念集中体现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布局原则:第一,皇宫必须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这是都城格局的一个重心;第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是两个基本点;第三,都城的道路必须按中轴线对称铺开,形成经纬交叉式道路网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东周——多元化思想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廊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3.西汉以后——礼制思想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就是礼制思想的体现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二)中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1.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奇葩,唐长安城市“大唐气息”的典型物化体现之一。(1)简介在周、秦和汉三个朝代的800多年里,长安城附近一直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所在地。隋朝曾在汉长安的东南另建新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名为长安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总人口达到近百万,面积近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由于城市规划超前,其城市格局历经三百年而未大动,形成宫城、皇城、郭城三部分组成,其中皇城占全城面积的10%,近90%的面积留给了居民、商业、宗教及其它供供活动。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城市布局特征:第一,中轴线对称格局;第二,采用方格网的道路系统;第三,居民住宅分布采用坊里制,共有108个坊,坊内的道路呈“十字型”或者“一字型”。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与以往比较:第一,打破了“前朝后市”的传统,将朝市位置互易。第二,“官民不相参”,专设皇城,把中央衙制集中在宫城南的大街两侧,以与居民住宅区别开;第三,此前都城建设忽视商业集市。如汉长安城内宫殿占了全城面积约三分之二以上,但是唐长安城宫殿、衙门只占全城面积10%。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元大都从1267年到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命名为元大都。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并经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成为至今存留的北京城。(1)简介:元大都城呈长方形,总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实测周长28600米,南北长7400米,东西长6650米。北城墙在今安定门外土城一带;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侧;东西两侧在今东西二环路上。全城开有11个城门,现在的朝阳门和阜成门就是元大都城的东门和西门。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城市格局:第一,元大都城的中心是经实测后确定的,并于实地建了一座中心阁。中心阁的位置是在今北京城内鼓楼以北。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则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桥下即为通惠河的澄清闸,即今地安门桥),直达中心阁。在这全城格局的核心地带筑有皇城,中轴线上安排着皇城中最主要的宫殿第二,元大都城的格局准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基本原则。左祖,也即太庙的位置是在皇城之东,今朝内大街以北;右社,也即社稷坛,建于今阜内大街以北。元大都城的整个皇城即为前朝;皇城坐北朝南,其“后市”商业区就在钟鼓楼什刹海一带。第三,元大都城的主要街道呈南北向,与东西干道共同构成了五十个坊。坊内的住宅坐北朝南,用于通行的胡同和小街则沿着南北大街的东西两侧平行展开。相对的城门之间均有宽敞平直的大道。纵横交叉的街道宽窄有明确的规定:胡同六步阔,小街十二步阔,大街二十四步阔。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明清北京城(1)简介:明朝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北京城沿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向内缩进了2.5公里,到了安定门和德胜门一带,又将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九门城楼修建完成以后,分别改定以前的名称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称沿用至今,其涵盖的范围也即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在北京城的南面修筑外城,使得北京城变成了“凸”字的形状。明朝拆毁了元大都城的皇宫“以杀王气”,另行建造了皇宫紫禁城。由于此时北京城的范围相比元大都城有所变化,全城格局的中心亦相应地南移。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城市格局特征:第一,中轴线对称布局;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就成了北京城中轴线的新起点。中轴线仍然是用于设计北京都城格局的依据,紫禁城内象征皇权的前后六大殿也都在这条中轴线上;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两个基本点依然保持为都城格局的要点。皇宫左边建了太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皇宫的右边建造了社稷坛,即今中山公园。同时,又把皇城的南、北、东三面的城墙略微外移,使得太庙、社稷坛以及新开凿在太液池南端的湖泊,均纳入皇城的自然风光之中。在正南方的郊外对称兴建了东西两组建筑群,即皇帝祭天的天坛和祭山川之神的山川坛(后改称无农坛);在城东、西、北分别建了日、月、地坛。第三,居民坊制布局。明朝北京城计有36坊,其中,内城有28坊,外城8坊。坊内外棋盘式的道路网络仍是北京城交通体系的整体格局,仅有个别地方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或历史发展的要求形成一些斜街。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1.古希腊: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地区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公民集体是城邦的核心。(1)总体布局——格状或棋盘状(2)道路系统——方格网(3)城市中心——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古罗马: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100年中,随着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1)城市基本设施建设:道路、桥梁、城墙(2)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3)帝王炫耀的设施: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城市中心——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二)中世纪欧洲: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由于以务农为主的日耳曼人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古罗马城的人口也减至4万。(1)城堡——城墙出现;(2)城市中心位置建筑——教堂;(3)城市道路、广场呈现出不规则形态。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继续繁荣,不少中世纪的城市终于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地向外扩张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在17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运动。其中古典主义与唯理主义在法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强调秩序、有组织、永恒、王权至上的思想。古典主义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量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这些都被运用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一)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前期有英国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康怕内拉的“太阳城”后期有法国傅立叶“法郎吉”、英国欧文的“新协和村”。1.莫尔的“乌托邦”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T.More)的“乌托邦”概念。他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莫尔设计城市:第一,莫尔乌托邦有50个城市第二,城市规模小,城市间距离比较近,最远的一天也可以到达;第三,道路宽度界定,当时为200英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傅立叶“法郎吉”傅里叶在1829年提出了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由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1859-1870年间,戈定(J.P.Godin)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这组建筑群包括了三个居住组团,有托儿所、幼儿园、剧场、学校、公共浴室和洗衣房。3.欧文的“新协和村”欧文于1817年提出了“协和村”的方案,并用自己的4/5的财产,在美国的印第安那州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他的新协和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英国通过一系列的卫生法规建立起一整套对卫生问题的控制手段。对工人住宅的重视也促成了一系列法规的通过,如1868年的“贫民窟清理法”和1890年的“工人住房法”等,这些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住房。(三)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通过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这项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街道改建的同时,结合整齐街景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在城市的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成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四)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到城市之中,这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围绕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并将住宅座落在不规则的自然景色中的现象运用到实现如画的景观的城镇布局中。(五)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这类城镇在19世纪中叶后在西方各国都有众多的实例。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思想: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柯布西埃现代城市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霍华德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1.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