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或者认识不全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当之处,请广大同仁多批评指教。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认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地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民族自治地方分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自治地方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一方面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5、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的职权具有两重性,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6、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7、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8、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1)区别:①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制度;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②适用区域不同。民族区域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港、澳等地区。③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前者享有“一定自治权”;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④法律依据不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自治的依据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⑤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在较长时期内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相同点:二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三者关系:基本原则原因三者关系民族平等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民主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上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三、如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2、继续坚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这是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3、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家学说,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开创的中国特色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模式,它规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确立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与各民族利益的统一,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60多年的实践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需要。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思考与研究。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符合中国国情,但同时面临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学界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经过了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80年代苏东剧变后,学界从世界民族问题发展过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形成了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统一认识。二是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各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这一制度应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有效制度长期存在,且讨论延续至今。学术研究是具体的、历史的,与文化因素和价值取向密不可分,也不能脱离事件所处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考察亦然,既要考虑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联系。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探索于20世纪前期,广泛推行于20世纪中后期,从理论提出到区域性实践再到全国范围内实施,其初衷具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完整之目的。可以说正是在对局势变化和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中,我们党从“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的宣示,到不再强调独立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和“联邦制”,代之以“民族自治”或“民族区域自治”,但变化的是策略、是形式,不变的是给予一切民族平等权利的立场和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建立了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在内的155个民族自治地方,还有1700多个民族乡作为补充形式。6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在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国家稳定统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就等于否定了半部中国近现代史。2、新疆、西藏问题的特殊性使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复杂化。60多年来,新疆、西藏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济社会都发生了跨越式发展,但区域民族构成、宗教发展等方面发展还不明显,民族关系和社会分层较为单一,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煽动破坏,一些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结构性差异和普通的矛盾纠纷,往往被放大歪曲为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从而掩盖真正的社会问题,参与者也容易被简单地贴上民族标签而忽略其复杂的情感意图,使得一些人对国家设立民族自治单元,给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与其他地区或群体不同的权利,特别是在政治分权、经济优惠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殊政策产生了质疑,试图更新兴邦安国的理论依据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发展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好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保证。他还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胡锦涛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不仅要保障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更重要的是致力于民族平等原则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生活方面真正实现。三是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要让全民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其次才是中华民族中的藏族、汉族等民族,这样才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将是一个漫长的、需要足够耐心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树立这种意识,并做好相关工作。四是在汉族群众中大力开展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教育工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内地的汉族劳动力来到西部,改变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在汉族民众中开展的民族政策教育工作十分薄弱,许多前往西部地区的汉族企业家、管理人员和农民工对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缺乏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由于汉语交流能力差及文化差异,其收入明显低于外来汉族流动人口。这些现象必然会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成员的不满,再加上外部敌对势力的鼓动与支持,一些普通的文化差异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就会上升为民族问题,并使极少数激进分子铤而走险。对此,要加强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充分认识各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异,致力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享人类社会发展成果。五是重点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让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优势,起到带头骨干作用。西藏民主改革50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各种办法,培养了大量西藏本地干部,他们在建设新西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西藏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短缺,专业性人才屈指可数,在重点岗位、重点行业领域使用民族干部的比例不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