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迎接“大数据时代”,需要领导干部树立“大数据思维”,切实掌握大数据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国家治理能力,把大数据打造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摸清家底,心中有数据。我国政府各部门掌握着经济、气象、环境、民生等社会方方面面80%以上的数据资源,但这些数据大都处于“休眠”状态,犹如埋藏在地表深处的石油、矿产等资源等待开发利用。“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这些数据资源在服务治理、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挖掘数据、激活数据”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数据的采集、生成和管理,对本部门本领域的数据资源进行系统摸查,梳理数据资产,列出数据目录,建立数据档案,掌握应用场景,建好基础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优化、确权、提质,搭建安全系统,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保护数据源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确保数据源的客观性、实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交换共享,协同存数据。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通过“十二金”工程,都建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化平台,但现实情况是自成体系,“部门墙”“行业墙”“地区墙”导致数据相互割裂,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数据产业体系,制约了数据活力的激发,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效益。领导干部要强化“横向互通,纵向互联”的观念,放下数据开放不安全的“挡箭牌”,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协同平台和数据统筹机制,从管理体制上消除“数据门槛”、打破“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囱”,打通“应用壁垒”,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避免数据互相“打架”,实现数据存储的统一化、规范化、集约化和制度化,让数据充分流动起来,释放聚合效益。统筹开放,主动晒数据。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正在迅疾并将日益深刻地改变人民生产生活方式。领导干部应站在更高的层次和视角思考数据开放共享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坚持“分级管理、安全有序”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编制“数据开放清单”,像“晒”权力清单一样,“晒”出与民生相关的、经过脱敏的数据,满足公众需要,与大众形成有效互动,推动政府服务更加高效、透明、便民。通过开放共享,让数据流动融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促进基于大数据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而打造数据开放应用的生态圈。发挥效能,学会用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领导干部应从重视大数据融合分析入手,养成“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习惯。通过实时、动态、全样本大数据的相关性、因果性逻辑分析,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公平性,实现智慧决策。领导干部要把大数据技术与思维运用到管理与服务中,运用大数据促进简政放权,编制“数据铁笼”制约权力,使政府管理处处“留痕”,有效管理公共资源、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实现智慧管理;运用数据开放倒逼流程变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公众满意度,实现智慧服务。把怀忧患意识贯穿工作始终官员多忧患,民众才能少受难。忧患意识的可贵之处在于无事之时备有事、在问题没有出现的时候想到问题的出现。常怀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责任意识,更是党员干部工作踏实、作风深入的一种表现。面对当前稳增长、调机构、惠民生的艰巨任务,党员干部应当常怀喜中之忧、当下之忧和潜在之忧,时时想到人民事业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居安思危,常怀喜中之忧。俗话说:“暴风雨总是在风平浪静时来临”。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勿沾沾自喜、麻痹大意,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所谓形势一片大好不能说明就没有问题、没有风险,许多新问题、大问题恰恰就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出现。为此,党员干部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不能被“喜”冲昏头脑、蒙蔽双眼,以为现状还可以,就安于享乐、止步不前,而应该看清形势、看清问题,居安思危,作长远打算,防止“乐极生悲”。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强力告诫后人在顺境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察秋毫,常怀当下之忧。“有备可能无患,无备必有大患”。常怀当下之忧就是要在工作推进和落实中及时想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容易被忽略却会酿成大错的“小”问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新旧矛盾交织、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形势着实逼人,为此,党员干部要常怀当下之忧,充分估计困难,注重细节小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发现并处理问题,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面对困难,要拿出勇敢当先、事不避难的勇气,切实振奋精神,以深沉的责任担当换发起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驾驭和处理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未雨绸缪,常怀潜在之忧。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改革步入深水期、扶贫进入攻坚克难期,开始便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党员干部务必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一刻也不能忘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要放长眼光,多做有利于长远的事情。墨子说:“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倘若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就不能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变故,为此,党员干部要常怀潜在之忧,在筹备阶段把问题想得更充分些,把方案做得更详细些,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及时准备应对的策略与方法,在突发事情来临时才不至于慌张失措,才能避免忙中出错。不怀忧患心,且能胜重任。常怀忧患意识能及时激起党员干部谋事、干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把握着先机、占据着主动。党员干部只有将心忧天下的共产党员情怀紧握手中,常怀忧患之心,才能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与重担,勇往直前、无往不胜。实干是才是最好最大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在进入“十三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担当精神最鲜明的体现就是要“干”字当头,实干才是最好的担当、最大的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有几分实干才会有几分成就。“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领导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不能一遇到困难难题,就心存顾虑、畏手畏脚、不敢担当,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迟缓、怯于作为,甚至止步不前;不能对组织上的管束以及群众的监督消极抵触,只当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忘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管面对什么困难,什么考验,党的干部都应当牢记我是谁、为了谁,都要意气风发地去干、满腔热情地去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明确奋斗目标是落实担当与实干的方向指引。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推进干事创业的先决要素。面对当今社会各种舆论思潮的“百家争鸣”,只有始终明确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以及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追求,才是把牢担当意识与实干精神的根本保证,更是确保不忘初心的政治灵魂与精神支柱。敢于承担是一种魄力,付诸实干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而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便可以始终“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自然能够坚定地目视前方。没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的思想就会变得空洞、流于世俗,生活上得过且过、尸位素餐,轻则虚晃度日,重则唯利是图,贻害于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没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谈何使命担当?忘却了使命担当,又谈何实干兴邦?立足严实界限是发扬担当与实干的行动依据。“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各种要求与规范看似是一种限制,但就客观而言,立足于这些所谓的“限制”又何尝不是在反向构建一个让人发挥能动性的基础,给那些察实情、干实事的人以大显身手的舞台,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义就体现于此。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始终将秉持严实作风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将严与实的具体要求逐渐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修养,真正提升为内心的道德境界,严格落实为干事创业的律己准绳,将担当精神与实干意识真正统一于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事业中来。坚持自我塑造、自我养成,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增强道德力量作为人生重要的必修课。要存敬畏之心,做到手握戒尺,自觉用党的纪律时刻约束自身的言行。”心系党和人民是坚守担当与实干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和人民群众在根本上存在着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高度忠诚,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谋实事、解难事,力求做到让群众满意,才是真正将这种担当意识与实干精神“落地开花”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既是党的宗旨,也是身上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实干就是担当。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不断从党治国理政和奉献于民的实践中练内功、长本事,不仅敢担当而且能担当,成为想干、能干、还能干好的合格的领导干部。如何做一名习总书记要求的“四铁”干部?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那么,“铁干部”的“铁”指的什么呢?“铁”就是具有刚强正直、坚韧不拔、舍我其谁的气质和能力。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就是由理想、意志、品格、行为和能力等融合升华的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支队伍,如果没有“铁”的气质,要想打胜仗,也是痴人说梦。这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功力,才能锻造出一支任何时刻都能“叫得响、拉得出、打得赢”干部队伍。“铁”是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揭示了新形势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极端重要性。理想信念能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和无穷的力量,鼓舞人的斗志,激起人们为之献身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绝不是虚无和空洞的,这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是党员干部的最高理想。我党的历史中,一大批如坚守共产党员精神家园的杨善洲、矢志党的事业的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就是用生命诠释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能凝聚共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能发挥内在动力,积极有效应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跋山涉水、攻坚克难;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能明白服务的目标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铁”是一种令行禁止、视纪如命的纪律修为。廉洁自律、遵章守纪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基本品格,也是从政之根本、安身之基础、立命之大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把纪律修为作为共产党员的必修课。“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经受住外界各种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绝不可任性而为。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告诫,无论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应以此为启迪和警示,敬畏法纪,遵守党纪国法,时刻警醒贪欲之害,在法律面前没有特别人,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这就是党纪国法的钢性,即使周永康、徐才厚等这样身居高位者的贪腐分子也概莫能外。党员干部必须带头遵纪守法,让权力在程序和制度上规范运行、阳光运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越规。做到“明”而知规知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