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拔罐、艾灸、穴位贴敷、小儿推拿)180104目录一、罐疗二、灸疗三、穴位贴敷四、小儿推拿一、罐疗(一)定义与国家规范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火罐是指通过燃烧罐内空气的方法用来拔罐的器具。主要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1.施术前准备1.1罐具根据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罐具,罐体应完整无碎裂,罐口内外应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1.2部位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以肌肉丰厚处为宜,常用肩、背、腰、臀、四肢近端以及腹部等。1.3体位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1.4环境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环境温度应适宜。1.5消毒a罐具: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玻璃罐用2000mg/L的84消毒药液浸泡(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或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对用于刺络拔罐或污染有血液、脓液的玻璃罐应一罐一用,并用2000mg/L的84消毒药液浸泡2h(疑有乙肝病毒者浸泡10h)。塑料罐具可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竹制罐具可用煮沸消毒。b部位:一般拔罐的部位不需要消毒。应用针罐法时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在针刺部位消毒。c医者:医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应用针罐法时应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2.施术方法2.1吸拔方法2.1.1火罐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随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2.1.2其他罐如拔挤气罐、电磁罐、远红外罐、药物多功能罐等,可根据其说明书操作。竹罐用坚固的细毛竹制成,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中间略粗,形同腰鼓。玻璃罐由玻璃加工制成。其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口小肚大,口边微厚而略向外翻而平滑。橡胶罐依照玻璃罐的形状以橡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罐具。挤气罐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嗽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罐连接而成。2.施术方法2.2应用方法2.2.1单纯拔罐法a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要迅速而准确。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b走罐: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液体石蜡或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同时还可将罐口涂上油脂。用罐吸拔后,一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至走罐部位皮肤紫红为度,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以防止火罐漏气脱落。c留罐: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甚或皮下瘀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d排罐: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2.2.2针罐法刺络拔罐:在用皮肤针或三棱针、粗毫针等点刺出血,或三棱针挑治后,再行拔罐、留罐。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贴护。2.3起罐方法2.3.1一般罐: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3.施术后处理3.1拔罐的正常反应在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片刻后消失,恢复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应,一般不予处理。3.2拔罐的善后处理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若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拔罐的留罐时间: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留罐时间为5~20min,若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拔罐治疗间隔与疗程:治疗的间隔时间,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同一部位拔罐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5d(或等罐斑痕迹消失)。5.适应症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及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儿科罐疗一般多用于:伤风感冒、咳嗽、哮喘、呕吐、泄泻、腹痛、小儿遗尿等。4.禁忌症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及静脉曲张处。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急性外伤性骨折,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6.注意事项1.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宜剃去,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2.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局部宜舒展、松弛,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3.老年、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妊娠妇女及婴幼儿慎用拔罐方法。4.起罐操作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5.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乙醇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者皮肤上而造成烧烫伤。若不慎出现烧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6.燃火伸入罐内的位置,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7.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拔罐局部疼痛,处理方法有减压放气、立即起罐等。8.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二)准备•1.物品:治疗盘、玻璃罐、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酒精灯、凡士林油膏•2.体位:原则-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患者舒适持久;方便术者操作仰卧位-自然平躺,双上肢或平放或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俯卧位-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于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俯卧座位:即头部俯伏于椅背上的座位•3.选穴:就近拔罐+重视特殊部位拔罐+重视任督二脉和膀胱经•4.沟通:1)核对基本信息(人名、主诉),询问病情、病史、治疗史(含有无拔罐治疗);2)告知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局部可能出现水泡。1.检查、核对2.闪火拔罐3.留罐或走罐4.起罐(三)操作刺血拔罐:1.皮肤消毒2.刺血3.闪火留罐4.起罐消毒二、灸疗(一)定义与国家规范艾灸,是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条,用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型长条。根据内含药物的有无,分为药艾条和清艾条。温灸器,是指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目前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灸架、灸筒和灸盒等。主要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1.施术前准备1.1灸材检查艾条、艾绒有无霉变、潮湿,包装有无破损。备好隔灸药材,检查药材有无变质、发霉、潮湿,并制成合适的大小、形状、平整度、气孔。选择合适温灸器,如灸架、灸筒、灸盒等。备好火柴或打火机、线香、纸捻等辅助用具。1.2穴位&部位应据各疾病的诊疗标准,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1.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1.4环境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同时,注意环境温度适宜,排烟通畅)。1.5消毒a针具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使用的针具可选择高压消毒法。可选择一次性针具。b部位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可用含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行擦拭。强刺激部位宜用含0.5%~1%碘伏棉球消毒。c术者消毒: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乙醇棉球擦拭。2.施术方法2.1艾条灸法悬起灸法(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地施灸为雀啄灸。2.2艾炷灸法间接灸法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灸处,再把艾炷放在药物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艾炷燃烧至局部皮肤潮红,病人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2.3艾炷灸法灸盒灸法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盖上盒盖施灸。3.施术后处理3.1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3.2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8d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3.3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轻者仅破坏皮肤基底层,受损伤的皮肤在7~20d内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重者真皮组织被破坏,创面在20~50d结厚痂自动脱落,愈后留有永久性瘢痕,即古代医著所记载的灸疮。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感染发生,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做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灸疗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灸疗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灸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5.适应症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儿科灸疗一般多用于:感冒、虚咳、寒哮、呕吐、腹痛、寒湿泄、五迟五软等4.禁忌症颜面、心前区、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乳头、外生殖器官不宜直接灸。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6.注意事项1.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2.需采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3.直接灸操作部位应注意预防感染。4.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处理办法参见附录D。5.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灸疗法。6.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艾灸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次施灸时间10~40min,辨证确定。5~15次可为一个疗程。瘢痕灸一次间隔6~10d。晕灸的处理办法:若发生晕灸后应立即停止艾灸,使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休息片刻,或饮温开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可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即可恢复;严重时按晕厥处理。(二)准备•1.物品:治疗盘、艾条、艾灸盒数个、点艾工具、隔药灸药条、灭灸器等•2.体位: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沟通,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仰卧位-自然平躺,双上肢或平放或放于体侧,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