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XXXX秋自主选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紧迫性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历史方位的变化)1、执政党的地位必然要求改变“革命党”的领导方式必须明确“执政党”与“革命党”的区别,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实现从“革命党”领导方式向“执政党”领导方式的转变2、改革的重任要求改革领导方式、完善执政方式改革难度加大改革动力不足改革要求多样改革方式复杂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改革领导方式、完善执政方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领导计划经济是指挥一匹‘木马’,领导市场经济是驾驭一匹‘野马’。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着根本不同。不能再沿用过去那种领导计划经济的方式和办法去领导市场经济。党必须认识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和保障卢展工:“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金融危机迫使各国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要求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方法机制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已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转变领导方式势在必行4、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90年的建党历史和60多年的执政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公共权力民众政党的正确定位政党政党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政党是民众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民众共力公权政党的错位政党党脱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力量官僚主义泛滥官僚特权阶层产生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传统特征:全面性。党委包揽过多,权力过分集中,形成全方位领导和全面执政(“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直接性。“政党直接指挥”型,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习惯于依靠政策执政,不会或者不善于依法执政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缺乏必要的工作机制二、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基本思路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七一”讲话精神要求,落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1、确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1)创新党的领导的理论●坚持党的领导胡锦涛:“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党是领导者,但是,应不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一切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党是国家机器的发明者和设计者,但是,党组织应不应该成为国家机器本身?党应在国家机器之上进行领导,还是应在国家机器之中进行领导?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是靠国家机关执行外部指令,还是靠内部成员控制?党的领导是主要依靠党的政策领导(红头文件),还是依法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人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党的领导是不是仅仅依靠权力进行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不是一回事(2)树立科学执政的理念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现代化走向(现代意识;按现代理念建设党—权力有限—合法平等—监督;领导方式现代化—人治到法制—直接到间接)二是科学认识和行使权力(权力来源和使用)三是要研究借鉴世界共产党和其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某些合理作法,如:政党执政方式的规范化和法治化;选举中的竞争原则;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议会活动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等)“替民作主”——“让民作主”——“由民作主”发展民主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关键(传统民本思想;党对“民主”问题的认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提出)实现党内关系民主化(平等;公开;选举;多数决定;集体领导;监督)(3)树立民主执政的理念确立法律至上的思想和观念(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把好向权力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关(4)树立依法执政的理念2、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制度和法律体系(1)推进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化(健全党代会制度;党管干部制度;任期制度;党内选举票决制度;报告工作制度;构建科学的党内权力结构)(2)完善依法执政的法律制度我国法律对国家机关的职能有规定;但对党的执政方式缺乏具体规定。有关法律可以逐步完善有关内容,规范党的执政方式,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法制化3、构筑新型的党权制约与监督模式监督是权力运作的重点。改革完善执政方式,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1)加强党内专门机关的监督改革与完善党的纪检监督体制发挥党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对领导机关的权力进行适当分权(科学认识分权问题)落实《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巡视制度)(2)完善外部制约与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司法机关的法制监督加强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协调监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关于“领导党”与“被领导党”的提法)民主党派只是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这与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相似)这种领导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加强人民群众及社会团体的社会监督(扩大社会自主空间)加强大众传媒的监督(拿破仑:“三份带有敌意的报纸胜过一千把闪亮的刺刀”;《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我可以改变整个日本”;西方学者:“大众传媒如同一把灵巧的雕刻刀,在影响国民政治态度的同时,为政党塑造出导致人心向背的政治形象”)4、正确处理党和非党组织的关系四中全会要求: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1)处理好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不是行政领导。执掌国家政权要通过法定程序。要积极探索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具体途径。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党与国家政权彻底分离。这就会在事实上造成两种情况:要么沿袭以往党的执政方式,即党高居于国家政权之上,超越人民代表大会去执掌国家政权;要么是党完全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处理不好就会丧失党的执政地位。二是科学合理溶入到国家政权中。理论界的三种看法:第一种:党委书记兼人大主任;第二种:党委书记兼行政领导;第三种:执政党依照法律全面溶入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一是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二是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能三是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四是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和行政机关领导人员(2)正确处理党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完善常委会组成架构,适当增加政府领导成员人数,扩大交叉任职,减少副书记职数,避免重叠分工与多头领导规范机构设置,撤并分属党政两个系统但又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精简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要通过行政机关内党组织、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3)正确处理党和政协组织的关系一是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的领导,支持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领导)二是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苏东教训;政治磨合)三是积极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四是发挥政协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正确处理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支持司法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转的司法体制改善司法环境,尊重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5)处理好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第一,积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一个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参与渠道不畅通,政治诉求得不到表达,政治情绪无法正常渲泄,不仅正常政治生活缺乏保障,还容易引发政治动乱。●第二,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民主最终会带来高度的稳定。但是发展民主的过程操作不慎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尤其是在目前民主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政治参与渠道还不广阔的情况下,政治参与过度或者不当都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这就造成扩大政治参与与维护稳定之间的二律背反。●第三,结论:执政党必须提高领导人民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对于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近期的任务、具体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等等,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渐进性的发展规划。在重大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小心谨慎。应当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理论和对策研究,在真正把握客观规律、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逐渐提出改革的措施。对于现行政治体制中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应该抓紧出台改革措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