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读过的书真正变成自己的?作者:佚名来源:砺剑相比知识记忆,我们更应该把理解一本书的神髓当作主要的读书目的。这样才算是真正和作者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对话,路过你心上的一本书,才会变成你的精神血肉。大家都知道读书好,但真正有读书习惯的人还是太少。为什么呢?原因无非两点:有人是因为懒惰,或者没意识到读书的必要性;但更多的人,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茫茫书海总感到无从下手,他们常有这类疑惑:⊙我该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读完书后就忘记了,怎么办?⊙读书对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用?针对这些问题,给大家分享一篇读书心得,它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何帆博士,他会告诉你,如何真正把一本书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有朋友问我:“你怎么读这么快?”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提问,因为它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读书的关键不在速度快慢。1我自己把读书分成精读和泛读两种方式。其中,精读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科书;⊙二是研究生阶段需要读的经典论文;⊙三是经典著作。这三方面又各自有其不同特点:读教科书和论文的过程是没办法快的,读得越细越好。一个读教科书的心得就是大家常说的: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善于总结和归纳。把厚书读薄,即读完之后要了解该书的框架和脉络;而把薄书读厚,即自己试图去整理。▌那为什么读原著呢?因为如果你不读原著,你读到的将都是别人咀嚼改造过的东西,那是没有营养的,你都不知道在哪里已经偷偷地变了。教科书、经典论文和经典著作是需要精读的。2但是,在毕业之后的工作中大多需要泛读,这就回到了之前说的问题:“你怎么读书读得这么快?”。王朔的小说里写过一个情节:几个小混混到一个貌似读书人的房间里,看到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便说:“哟,这么多书,难道你都能背下来?”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其实反映出了一种常见的想法,即:读过的书记不住怎么办?这里要注意,你读书不是为了记住,如果你读完全部将其记住,那么你拥有的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上天有时候也是公平的,有些人就是有复印机式的记忆力,他们能做到过目不忘,但这种人往往缺乏创造力。因此,你读完之后记不住——没关系,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还有一种错误想法是:很多人认为读书实际上是我注六经。▌什么是“我注六经”?我们本能地对书有一种敬畏之情,认为书都是专家、学者、教授们写的,自己就像个学生一样要去学习一本书——如果你怀有这种想法,那么你读完之后还是要还给作者的。比如,这本书是XXX写的,你把书全都背下来了,那么你所知道的还是XXX的想法——所以,你读书只是在给别人作注解。▌那么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其实你想想为什么要读书,你就知道了:读书应该是为了“六经注我”。什么意思?我读哪些书、怎么去读,都是由我来决定的——书,不是读书人的主人,而是读书人的奴隶。但绝大部分人都成了书的奴隶,从来没起来造反过,所以他们也成不了书的主人。如果一本书很厚,印得很好,你读完之后说:“我认为这本书就这一页写得好。”那么,你就把这一页书撕下来,剩下的全扔掉。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那你对书的迷信就破除了。这或许显得有些夸张,但我想说的是:你要有胆量、有信心,以你的学习和研究为基础,去找需要看的书。3泛读的书,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与你的研究或工作有关的书。比如,你要研究土地制度的改革,那么你就要去找相关资料,这种情况下最能体现六经注我。因为当你有明确的题目之后再去寻找材料,你往往会在看不同材料时,考虑如何将其放到我的研究里。通过读别人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框架,到时就能清楚地知道:我要引用哪篇论文,我要摘录哪一部分,我要把这一指标、这个数据、这一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这时,你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在主动寻找材料。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也会迷失在文献的海洋之中,因为他读着读着就没有自信了,觉得哪篇都好,最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所以这时,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要以自己的研究为主线。李敖就曾说过:最好的读书办法是为了写作而读书——先有一个写作计划,然后根据写作计划来决定要看什么书。李敖还说过: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这句话听起来很怪,我又不是专家,怎么写书?但实际上他说的是对的。为了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最好的办法是你把它写出来。如果你不写出来,你自己觉得自己懂了,但你可能在逻辑上是跳跃的。但当你写出来后,你才能一步步地把逻辑理清楚。▌第二类,是为了寻求不同的思想,你需要广泛地读不同领域的书,并进一步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读这类书后,你会发现那些高层次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会关注不同的领域。这些人不是专家,但他们有很强的跨越领域的能力。假如你在一个行业里是专家,那你就只能做一个工作,但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比如,一年至少读50本书的比尔·盖茨。因此,你需要多读一些能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著作。我个人体会是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克鲁格曼曾经讲过,经济学家只有一个样本,即历史。如果你想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知道过去的历史。万一过去没有相关的经验,那么你就去看别人的历史。比如,货币国际化在中国经济中没有类似的经验,去看当年的日元、美元或德国马克,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参照。此外,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随着最近二三十年的心理科学发展,我们可以直接在不对大脑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观测到当某种情绪或心理认知活动出现时,大脑是怎么发生反应的。所以这样一点点积累下来,我认为这是一种革命,它改变了我们对人的很多理解。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人都是理性的,而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推出经济学的基本定理。但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并不是理性人。这就有点像哥白尼对人类思想的贡献:你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达尔文的观点极具进步性:因为他强调你最开始不是人而是猴子,甚至再往前是由老鼠那样的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这就不断地打击我们的自尊心。现在,脑神经科学的发展继续打破了我们认为自己是理性人的神话,这就迫使我们变得更加谨慎和谦卑。▌第三类需要看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例如,生物学进化论方面有很多非常好的科普著作,像是道金斯和古尔德的书,它们会启发你用一种演进的思路系统地思考问题。混沌理论或复杂系统也会告诉你什么是复杂,什么是简单,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比较流行的还有黑天鹅、转折点(tippingpoint)以及blink(研究为什么突然发生变化)。这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科普读物不一定与你的具体研究有关,但这会对你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一些问题给予一定的启发。▌最后一类是纯粹出于兴趣而进行的泛读。比如你对喝茶感兴趣,想了解一些茶文化,这就完全出于一种阅读的快感,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读。还有一些人想提高一下自身修养,那可以去读一些经典著作。所谓经典著作,就是大家都想读但都不去读的著作。因此也有人觉得,经典著作应当正襟危坐地去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这样。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经典著作,你就需要有读经典的经历。一旦有了这种经历,那就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要用精读的方法去读了,这要根据你的取舍来决定阅读方式,你完全可以像翻小说一样把托尔斯泰的书翻一遍。比如,屡被改编成电影的《安娜卡列尼娜》。你或许会说:“我这么随便一翻记不住啊?”记不住也没关系,比如我在读俄罗斯文学时,读个十页我就忘了,因为人名实在太长,但忘了也没关系。哪怕连故事本身也忘记了,但你的记忆中会沉淀下来的,读过和没有读过肯定是不一样的。4最后,并不是要你把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倒背如流,而是要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即你的气质、修养和眼界都会跟别人不一样。此外,不要把目标设得太高,想把一本书都背下来。即使这本书很好,你能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或是一个故事,对你来说就已经很有用了。你从这本书选一个观点,从另一本书再记一个例子,最后你就会很博学了。你把某一点记得很清楚就能吓死很多人,比如突然在饭桌上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什么话。这时大家会说:哇,你怎么都能背下来。其实你就记住了这一句话,但这样就能吓倒很多人了,所以把这一点一滴的东西积累起来其实就已经足够了。总之,把心态放轻松,这样读书就会轻松很多。大家不愿读书的原因是觉得读书很累——实际上,读书是最有意思的,并且也是最便宜的。相比知识记忆,我们更应该把理解一本书的神髓当作主要的读书目的。这样,才算是真正和作者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对话,路过你心上的一本书,才会变成你的精神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