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岭.实现本科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2015.4主要观点: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面临诸多内外部间题。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切人点是明确内涵与特征,厘定思路,趁势而为向;关键在于清除体制障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是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助推器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着力解决若十基本问题,才能在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中突破障碍、顺利转型并持续发展。[2]王鑫,温恒福.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主要观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既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发展,各展其长,有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型模式主要有断裂式转型模式、分布式转型模式和协作式转型模式三种。在转型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而向区域社会发展重新定位,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关注和处理好学校发展战略、变革领导、办学行为、组织文化等转型核心要素,以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优势。[3]宋俊骥.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D].2015.5主要观点:本篇论文总结了国内关于大学转型研究的情况.国内关于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研究或是把转型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的“升格”、“合并”等表象层面。如:陈笃彬对台、港、澳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时提出,台、港、澳师范类学院走向综合类大学的过程,走的是“合并升格、转型升格和改制升格”几种路径。他认为大学组织变革的主体是“升格”,是大学发展层次的递进,把“转型”作为大学“升格”的方式之一,“转型”包容在“升格”之中。宋建修、王庆辉等人则将“升格”和“转型”视为并列关系,统称为“升格转型”或“转型升格”,认为“高师升格转型”就是师范专科学校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并由单一型院校改为多科性或综合性本科院校。王雁、王建华等学者对大学转型的研究注重理论层面的架构。王雁老师以亨利.埃兹科维茨对创业型大学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创业型大学的大学模式变革。王建华对大学的转型做了深刻的理论分析,他认为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行模式以及观念制度的根本性转变过程,而大学转型就是对大学深度改革的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抽象和概括,大学转型往往体现了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涉及大学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大学作为一种理念其叙事方式的变化。也有研究者把转型看成大学功能、目标的转换,或者模式的创新等功能性层面,并对具体类型的大学进行研究。郭建如运用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和克拉克创业型大学模型,对陕西的四所民办大学的组织转型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民办高校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的组织转型,但这些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面临的制度环境己发生了根本变化,要适应这样的变化,这些高校仍然需要进行第二次组织转型,并培养组织相应的特性与能力。周进对“重点理工科大学的转型”研究,重点谈文理科协调发展及其关系等问题,侧重学科转型研究。张慧洁以“巨型大学变革”为主题,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对“多元化的巨型大学”的变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巨型大学组织发展的构想。该项研究全面但不深入,没有对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因而对影响组织目标、制度、结构、权力和文化变革并导致大学组织转型的因素缺少深入的分析。相比之下,蔡林慧将大学变革表述为高校办学的整体转型,认为从微观上讲,高校办学整体转型主要指具体高校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上的质的转变,是学校从某一种既定型态向另一种未来型态的整体位移。此外,在中国知网以“大学转型”篇名进行检索发现,共有相关研究文章41篇,其中王建华占6篇,周进2篇。发表最早的是2001年周进的《关于重点理工大学转型的若干问题探讨》,王建华和周进的观点上面已经提到。其他文章对转型研究的关注点多为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其中以地方院校升本和高职院校升本为多。包括:专科升格热的原因、背景、条件分析;升格的路径选择和战略选择;升格后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发展战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高、跨越式发展等。还有就是师范类院校转型的研究,关注的是师范院校向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这些研究,侧重对院校转型历史过程的简单描述,或者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内部改革和建设,相对比较零散,得出的结论也比较肤浅,并且缺乏相关组织理论的支撑。总结来看,国内的这些研究成果一是在概念上进行厘清,目前对于应用型大学有各种提法,比如应用大学、应用型本科、应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大学等概念,但是不论以什么形式的称谓,其表达的内涵大体相同,那就这类大学是本科及以上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理论学习基础相对宽泛,技术上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研究设计能力;二是对于这类大学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进行设计,以及对这类大学的教学要素进行重构;三是讨论究竟谁应该成为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还是甚至目前的“211985”院校,抑或是高职院校转型而来,这是争论最为激烈的地方;四是地方新建本科如何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谁来主导转型,转型后如何发展和建设的研究;五是国际比较研究,即如何借鉴世界经验和保持中国特色的研究;六是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问题、课程问题、教材问题、教学问题、科研问题等,还有就是民办高校的转型,特色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问题等;以及其它围绕应用大学建设、发展的问题,比如文化建设问题、图书馆建设问题,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4]西方创业型大学发展对我国应用型大学战略转型启示研究[D].张荔。2015.5主要观点:本篇论文提到了我国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策略分析,其中包括优势机会策略、劣势机会策略、优势威胁策略、劣势威胁策略。优势机会策略是指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制定的策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高校内部拥有较多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和专利属于数量多,跨学科研究中心多的内部优势,和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企业对高校技术需求增大以及创新混成组织较多的外部机会下,应用型大学转型应该采取优势机会策略,合理利用各种科研项目,来研究高水平论文、增加专利研发,并通过创新混成组织,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建设。劣势机会策略是指利用外部机会,以克服内部劣势而制定的策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内虽然有创业教育氛围缺失、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等内部劣势,但如果合理地利用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企业对高校技术需求以及创新混成组织,可以有效地避免内部劣势。运用劣势机会策略应该利用国家政策,在高校内进行创新创业宣传,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势威胁策略是指利用内部优势,以克服外部威胁而制定的策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转型的外部环境虽然有创业教育氛围缺失、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但是若能合理地利用高校内科研项目多、论文发表和专利授予数量大、跨学科研究中心增多等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地克服外部威胁。运用优势威胁策略应该主动寻求科研资金来源多元化、完善专利技术转移程序、开设专利转移办公室、尽可能的将研发专利转化为有效专利。劣势威胁策略是指面对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共同作用而制定的策略。当高校转型遭遇专利技术转移程序缺失、科技园孵化器转化率低、创业教育氛围缺失、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等内外部双重劣势之时,应该采取劣势威胁策略,开设创业课程、提高创业氛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水平。[5]高雪春.陈伟华.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科学大学转型过程中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主要观点:本篇论文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科学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来加强专业建设。如何做到既发挥传统专业的优势,又能拓展实用性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新专业,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新增专业建设初期,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必将经历转型建设的种种阵痛,诸如受传统培养模式“轻实践、重理论”的束缚、‘双师型”教师的严重匿乏、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成熟及实验设备的欠缺等因素的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新建本科院校除了依靠自身现有条件外,还应加强与本地有着较为丰富办学经验的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实现相关专业的资源共享,突破专业建设瓶颈,最终实现向应用科学大学的华丽转身。